風箏一線牽Go Fly With The Kite
風箏一線牽  Go Fly With The Kite
年代:1978
導演:彭春夫
片長:24分09秒|出品國:台灣/國和傳播公司
1981/02/16(電視首次播映)

監製:國聯工業公司|企劃:國和傳播公司|編劇:彭春夫|攝影:王為廉|剪接:彭春夫|旁白:李季準|音樂:林揚|

原始規格:16拷貝/彩色
作品語言:國語
【影片旁白】
當您看到海鳥在天空自在地飛翔時,您一定會想,要是我也能飛,那該多好。您也可以飛的,只要你把風箏放到天上去,用根細線牽住,當風箏在天空飛翔時,就好像自己也飛上天。

在我國描寫民俗風情最清楚的「清明上河圖」這幅圖畫裡,一開始就是畫著宋朝時候,清明節放風箏的習俗了。其實,遠在漢朝初年,韓信就把風箏利用到軍事上。他把風箏放到敵人上空,利用風箏線的長短,正確地量出敵我的距離。然後挖掘地道,從敵人背後突襲,獲得勝利。中國人在什麼時候發明風箏,已經無從考證了,但是自從有關於風箏的記載到現在,中國的風箏,已經在天空飛了二、三千年了。

二、三千年來,放風箏一直是最受歡迎的民間遊戲。每個星期天,台北國父紀念館前,就會有很多人在這裡放風箏。無論放的是長達一百公尺的大風箏,或者是普通的小風箏。不分男女老少,每個人的臉上,總是掛著一份滿足的微笑。寬闊的國父紀念館前廣場,是台北放風箏的最好去處。來到這裡,除了享受溫暖的陽光,跟綠油油的草地,還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風箏,爭奇鬥艷,各有各的趣味。看到人們握著線,那副興奮的表情,自已也會想起那美麗的童年,不知不覺地手也會癢起來。那就買一個製作精美,但是價錢便宜的風箏吧!只要花幾十塊錢,你就擁有了一個會飛的日子了。

飛呀,飛呀,飛呀,飛的時光過得特別地有意義,飛的時光也過得特別地快,一晃,就是黃昏了。小心翼翼地把心愛的風箏放下來,一節一節地把風箏收好。飛了一天,風箏累了,放風箏的人也累了。收拾好風箏回家休息,下個星期天早點來。儘管夜幕已經低垂了,還有的人於心未減,趕著落日餘暉的剎那,補足未盡的癮頭。就這樣子風箏從遙遠的古代,一直飛到了20世紀的今天,依然使每一個人愛不釋手。

外國人吃飯用刀叉,中國人吃飯用筷子,中國人的衣食住行少不了竹子,因為中國遍地是竹。竹子,尤其是桂竹,是做風箏最好的材料。桂竹的竹節長,纖維嫰,能劈成筆直、細長的竹條子。竹條子太粗了,彈性不夠;太細了,容易折斷。就用這兩片簡單的刀子,把每根竹條削成均勻,而且恰到好處的寬度。把削好的竹條子,打出圓角,使彈性跟力量焦中在竹條子中心。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沒有,只要用手彎彎看,便知道這根竹條子適合做老鷹的翅膀呢,還是老鷹的尾巴。

適合做尾巴的竹條子,就做尾巴,適合做翅膀的,就把它固定在翅膀的地方,每根竹子都適得其用。在強力膠還沒完全乾固之前,看看兩邊是否完全重合,風箏飛起來才會四平八穩。

風箏也喜歡穿上美麗的衣裳,不管是綠色的、黃色的,只要顏色鮮明、美麗就行了。一筆一筆仔細地描,一筆一筆仔細地畫,一件風箏的衣裳就是一幅美麗的圖案。只要穿上這件衣裳,這不就是世界上最神氣的老鷹風箏。同樣是竹子,但是各有巧妙不同,一片一片的圓風箏串聯起來,就是蜈蚣的身子。蜈蚣跟龍風箏不同的,只在於頭部。連串風箏加上了龍頭,就是龍風箏,加上了蜈蚣頭,就是蜈蚣風箏。頭,是不會飛的,它要靠一節節的身子拉拔上去。頭,卻是最費功夫的地方,小心地擰,慢慢地糊,慢工才能出細活。一個維妙維肖的蜈蚣頭,得花上一、兩個工作天才能做好。眼睛要會轉動的才有意思,風吹來會跟你眨眼、做鬼臉。當然,做起來最快的,是這種街頭上賣的小風箏,模子灌出來的塑膠,印好的花紋布,兩、三下就完工了。這種可以大量製作的風箏,已經成為新興的手工藝,外銷歐美,每年替國家賺取不少的外匯。

放風箏當然要有風。風速小於一米,連蜻蜓的翅膀都無動於衷時,就是風太小了。風箏飛不了,風箏完全是依靠風的力量,才能飛翔於天空。沒有風,風箏就沒有活力,沒有生命。風太小,如果你一定要放,只有拉著跑。這位老兄已經跑得汗流浹背了,身後的老鷹還是一晃一晃的,一幅無精打采的樣子。風有了,結構不完美也不成,像這隻大魷魚怎麼拉,也飛不起來。風有了,結構也完美,但是施放的方法不對也不行,尤其是這種連串的大風箏,只要其中有一片沒有埋好,怎麼拉也拉不起來,整個身子在地上打滾。這條龍就像是被困在淺水中一樣,欲振乏力。大風放大風箏,小風放小風箏。大約風速在七、八米的和風裡,最適合放風箏。不需要用力,只要輕輕一拉,就一飛沖天,深入茫茫的天空。

鳥型的風箏,是中國風箏最傳統的造型。風箏,古時候叫做紙鳶,鳶是一種像老鷹的大鳥,紙鳶也就是紙糊的鳥。鳥能飛,蝴蝶也能飛,於是蝴蝶也成為可愛的風箏。

中國人的想像力特別豐富,除了會飛的鳥以外,水裡游的金魚,地上爬的老虎,都能夠騰空萬里、漫步青雲。

最有趣的,就是把人也做成風箏飛上天,人看人,最有意思。尤其是美人魚,會讓你看得目瞪口呆。於是乎,只要你看得見的、想得到的,都能飛。這位象棋迷,就把象棋也飛上去了。只要我們認為它可以飛,它就可以飛上去。只是能飛還是不過癮,還要叫風箏做出逗人的動作,這叫做風箏跳妞妞舞。更刺激的是,這種蜈蚣吃蝴蝶的高空特技,也叫做流星趕月。把蝴蝶掛在線上,送上高空,眼看著蝴蝶就要被蜈蚣吃掉了,碰的一下,蝴蝶翅膀一合,一溜煙就溜走了。

另外一種玩法是龍鳳爭鳴,把藤條削成長長的薄片,張在風箏的背上,風一吹來就嗚嗚作響。雖然這種會唱歌的風箏只會嗚嗚叫,但是對於這位先生來說,這種叫聲,跟自己兒子的歌聲,一樣的親切、一樣的好聽。

玩風箏最需要功夫的,就是這種一百節以上的長風箏了。聽說沒有玩過這種風箏的人,就不能算是風箏名家。蜈蚣的身子每一節長一公尺,150節就是150公尺,比一列火車還要長。這麼一條巨無霸,就用這麼一根線,給乖乖地牽在手裡,溫馴地像是家裡養的小貓,你說過不過癮?

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龍,龍代表著吉祥跟威嚴,也只有這種一百節以上的龍風箏,才能把我們心目中氣派萬千的飛龍,活生生地表現出來。

目前已經有好幾所大專院校,把風箏列為主要的科目之一,以最新的科學方法,來研究這一項最古老的中國發明。根據一位老師說,上風箏課學生從來沒有打瞌睡。風箏的製作對學生來說,除了是一種手腦並用的訓練以外,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理想,用實際的材料實現出來。用自己的雙手慢慢地削,用自己的雙手慢慢地綁,一刀一線都是自己的心血。經過老師畫龍點睛地講解,再細細地描、細細地畫,一心一意把自己的作品,打扮成最美的風箏。最高興的時候,當然是把自己的風箏送上天,看誰的理想飛得遠,看誰的理想飛得高。

傳說在我國春秋戰國時候,魯班曾經發明一種能連續飛翔三天的木頭風箏。韓信也利用風箏打敗了敵人,而兩千年後的今天,我們也把風箏實際運用到建築學上。東海大學已經把幾何圖形風箏設計跟製作,列為建築系基本設計的科目。一個完美的風箏跟一幢完美的房子,道理是一樣的。在天上飛得穩,在地上也一定站得牢。

當我們看到小鳥在空中飛翔的時候,就對自己說,假如人也能夠飛的話,那該多好。為了滿足飛的慾望,人不顧生命的危險,爬到高山上,就單靠一片布的力量,在空中慢慢地飛翔。兩千多年前,人類看到小鳥在空中飛翔,自己也想飛,就製作了風箏,用一根線綁著,順著那細細的線,把飛的幻想,跟風箏一起爬上青天。而今天人們利用風跟布的力量,讓自己也飛翔在天際,跟真正的鳥,已經是沒有多大的區別了。但是,這樣子還是不能滿足飛的慾望,因為滑翔風箏本身沒有動力,沒有動力,能飛多遠、能飛多久呢?

人類為了克服飛的困難,滿足飛的慾望,除了螺旋槳之外,又加上了發動機,使飛能夠更久、更快、更遠。目前這種噴射客機,一次可以乘載幾百人,由地球的這一邊,一直飛到地球的那一頭,還有美麗的空中小姐,給你做最殷勤的服務,應當是古時候的人,作夢都想像不到的。

中國古代的大哲學家莊子,他曾經說過,北方有一種大鵬鳥巨大無比,打開翅膀就能夠遮住天空,比現在的飛機還要大。大鵬鳥口渴的時候就喝天池的水,而一飛沖天就是九萬里,比這種喝汽油的巨無霸噴射機,還要飛得更遠。不管莊子的大鵬鳥影射的是什麼,也不論將來人類又會怎樣地飛,至少第一個飛上青天的,是中國人的風箏,您說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