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響的龍船鼓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咚咚響的龍船鼓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年代:1975
導演:黃春明
片長:24分09秒|出品國:台灣/國和傳播公司
1975/08/03(電視首次播映)|1981/05/30(重播)

攝影:張照堂|剪接:張國隆|旁白:蔡有信|編劇:黃春明|

原始規格:16拷貝/彩色
作品語言:台語|國語配音
【影片旁白】
在咱中國古老的節日間,端午節是一個熱鬧滾滾的年節。這個端午節有划龍舟、包肉粽,有戲可看,有端午節餐可吃。吃端午節餐特別要吃茄子、菜豆跟瓠瓜,還要喝雄黃酒,正中午的時候盛午時水、正午立蛋,門口插枝、艾草,小孩戴香包。若是比較周到的人,有人燒稻草趕蚊子,實在是很多很多,而且每一個地方,有每一個地方特有的民間風俗。

不過,兩千年前戰國時代,有一年的五月初五,這一天楚國的老百姓在汨羅江上,動員大小船隻,場面很熱鬧。但是,就是沒有一個人面露微笑,他們的內心很悲痛,他們的目的是想快點在汨羅江底,找到他們所敬愛的屈原。兩千年歲月的轉變,汨羅江找屍體的悲情,漸漸變成一種民間,端午節熱鬧的划龍舟,對於屈原投江自盡,他那種忠心愛國的志節,慢慢發揚光大變成咱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精神。因為如此,五月初五端午節這一天,讓我們想起歷史上,有一位偉大的古聖人屈原,心裡就覺得很高興,還有什麼風俗、什麼活動,會比這更有意義呢?

中國江南地區有一句話「五月五,龍船鼓」端午節這一天,過去在咱中國江南,只要有水、有船的地方,就有人比賽划龍舟。若一有划龍舟比賽,就會有人聲、鑼鼓聲,熱鬧滾滾,咱這兒也是一樣,一高興什麼都一樣,一年看一次的划龍舟比賽,在哪裡看的到就站在哪,才不管地上有水或是泥濘。

在台灣,台北淡水河是划龍舟最好的地方。其他的像是木柵,還有像礁溪的淇武蘭跟洲仔尾這兩個村莊。划龍舟相拼,從以前到現在都很有名,拼到最後才把這兩個地方,合併成一個村莊,叫做二龍村。這裡是台北縣三峽鎮的大埔,早在一百多年前,福建漳州、泉州人移民到這裡,每年的端午節都有划龍舟比賽,一直到今日還是熱鬧滾滾。

從附近村莊和內山來看熱鬧的人,也不比往年少,以前沒有電視,在咱家中娛樂的時代,像划龍舟這種民間的活動,可以說是農村社會的大節目之一。在小孩子的腦中,一年之中能夠留下深刻印象的日子。實在也沒幾個,不過端午節熱鬧滾滾的場面,強強滾的聲勢,他們會記得一輩子。過去每在端午節的前幾日,小孩子就都高興地等待,其實,在鄉下不只是孩子,可以說是一家大小都期待,並且都會提早趕工將事情完成,到時候,才能像在過新年、穿新衣,歡歡喜喜來去划龍舟的溪邊看熱鬧。這兩岸的人就是這樣集結而來。

賣零食、喊玲瓏,賣雜細,打拳賣膏藥,街頭賣藝的人全來了,還有賣神佛、賣土地公的。賣土地公的不是普通的生意,有相信神的人自己會來,所以賣土地公的人,乾脆坐著睡,等生意。端午節天氣正熱,賣冰的生意最好。今天已經有很多人看不到冰棒了。這就是二、三十年前,到處都看得到手拿一支鈴,到處噹噹響在賣冰棒的孩子,今天我們又在三峽划龍舟的地方,看到了。

在這更難得的是偏遠的小村莊,也沒忘記要划龍舟。他們比物質生活富裕的都市人,更加重視這個傳統的節日。像是在這個台灣北部,這個小漁村叫做鼻頭角,才四、五十戶人家而已,他們沒有龍船頂多只有舢舨、漁船,遇到要划龍舟,舢舨也能當龍船。在這個小漁村,可以拿船槳的,無論是男還是女,都是划龍舟的選手。而且每一個人都有機會來拼個高下,在這鼻頭角,有一件事情很值得說,很多在水邊生活的人,雖然可以和水相處平安無事,但到目前為止,還沒看過有人毫不在乎,放任小孩子自己玩水。他們認為小孩子都是小水鬼,若掉到水裡就把他們撿起來,掉下去就撿起來。所以,從一百多前年開港以來,在這個港口,連一隻貓都不曾淹死,真正的中國人不分富貴貧賤,仍沒有忘記自己的傳統,沒有藐視自己的歷史,這才是真正的中國人。

從當年楚國人在汨羅江划船找屈原,演變成今天的划龍船比賽,這中間還有別的比賽形式。過去京城或是朝廷內,端午節划龍舟不一定比快或慢,他們是在比誰的龍船比較漂亮,所以當年的龍船是最好看的。每一艘船的雕刻就別說了,光船上的彩旗和一堆美女,就讓人看得眼花撩亂,不過這些歷史上的盛況,現在我們只能從古時候的詩詞,和古畫之間去聯想。事實上,每年的端午節,也是一年夏天的開始,在台灣,差不多是第一期稻子收割前後。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像是我們的客人,端午節過後,夏天這個客人,就來敲門了。咱若是換穿涼爽的夏衣出來開門時,這位客人會帶很多伴手禮給我們,有各式各樣的水果、蔬菜,有止渴的西瓜,有牙齒的就吃芭樂,沒有牙齒的,也有沒牙齒能吃的,像是木瓜、香蕉,愛甜的有甜的,愛酸的有酸的,俗語說「未食五月節粽,破裘毋甘放。」意思就是說還沒吃到端午節粽子,天氣還稱不上熱,夏衣還不要太早拿出來放。

最近這幾年,聽說各地方氣候都有很大的變化,這就是一個證明。吃粽子的前幾日,大家都已經在穿夏衣了,咱一到夏天,家裡的東西就比較快壞、餿掉,人和家畜比較會得到各種病,尤其是過去,醫藥健康方面的知識較缺乏,環境衛生差,動不動就生病,家裡的家畜都死光光,人也是一樣。以前把這些病害,都說成是沖煞或是中邪,所以端午節的祭拜和一些風俗,原本都有消災避邪的用意存在。在湖南沅陵的地區,划龍舟比賽,就是要趕走這個瘟疫妖邪,隨著水流入大海的意思。

端午節前幾日的菜市場,東西不但豐富,而且端午節要用的東西都有在賣了。若要包粽子,就要準備鹹草、粽葉、佐料,佐料有金鉤蝦、香菇、冬菇、栗子、蒜頭等等,應該有的都有了。蔬菜正當季,最當季的有茄子、菜豆、瓠瓜這三種,在台灣吃端午節餐,雞、鴨、魚、肉一定會有,但是茄子、菜豆、瓠瓜,絕對不能沒有。這頓端午節餐,再怎樣不吃蔬菜的孩子,多少也要吃一點,老人家說「呷瓠仔肥白,呷茄秋趒,呷菜豆活到老老老」唸起來還真順口。還有一句俗話說「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鄉下人一把一把挑出來賣,家家戶戶都要買來插在門口,聽說這樣可以驅邪消毒,尤其是像劍一樣的菖浦葉,說那是斬妖除魔的鍾馗寶劍。

端午節過了之後,菖浦、艾草、榕枝拿來放入水中,幫孩子洗澡,可以消毒,比較不會長癩痢頭。這種醫療和衛生的知識,都是以前的事了。咱現在還這麼做的原因,是覺得這樣才像過端午節。香包是端午節才有的,香包是藥物跟香料調製的,縫成一個小香包讓孩子戴在胸前,從香包散發出來的藥味,可以保護孩子免受瘴氣病毒侵害,讓小孩平安渡過這個夏天。另外為了讓孩子更愛戴上香包,做成了各種動物的形體,也有做成神明樣子的香包,像是飛虎爺、孫悟空等等,這涵意是驅除妖邪。

說到粽子,過去除了家裡有喪事,若一到端午節,家家戶戶都要自己包粽子。而今天情形不一樣了,一些小家庭的年輕人離開父母,一方面是工作忙碌無法自己包粽,所以包粽子成了專業化,像是這樣的粽子工廠,不但可以大量供應市場,口味的種類來說也都很齊全。台灣粽比較肥短有菱角,若是三角型或是長條錐狀型的,就是外省粽。現在便利多了,若有錢,愛吃什麼粽子,就有什麼粽子可以吃,超級市場、食品店、菜市場、路邊攤都有得買。是說這樣也好,任何人都可以吃到,各地方不同味道的粽子,這一點是以前的人無法享受的。

這有一件很有趣的事,俗語說「鹹草出世三角捻」粽子工廠包出來的粽子,卻用塑膠繩代替鹹草,再過幾年不知道粽葉,是不是也用塑膠的,這真是塑膠的時代,像這樣自己在家裡包粽子,這樂趣恐怕過幾年也看不到了。那時候我們的子孫,若想知道什麼是「粽子」恐怕要翻字典了。

吃端午節餐和過其他年節一樣,都很豐盛。但是一到中午12點整,還有一個小節目,大人會跟小孩說午時能讓蛋立起來。蛋難道真的可以站起來?那就來試試看吧。若立蛋的節目過了,再來就是喝一點雄黃酒。平時你說不會喝酒那沒關係,在端午節時可不行,你若不喝雄黃酒,究竟你是人還是白蛇精,誰會知道呢?原來喝雄黃酒,是有一段人和妖精的戀愛故事,那就是《白蛇傳》。聽說白蛇白素貞,就是在端午節這一天,喝了雄黃酒之後現出原形,害許漢文嚇得魂飛破膽。在端午節咱中國的戲棚,無論是平劇、歌仔戲、粵劇等等,演出的戲劇都是《白蛇傳》。

這段戲是在說白蛇白素貞,帶著青蛇到金山寺,要跟法海老和尚要回許漢文。法海老和尚任由白素貞,哭得死去活來,也不心軟,逼得白素貞不得已大開殺戒。白素貞用妖術水淹金山寺,還請魚蝦兵將來助陣,法海老和尚這邊,也請來天兵天將相助,就這樣兩方大戰三百回合。

很多古老風俗,越到後來原來的傳統意義越淡薄,反而是娛樂的成分越來越重。像是端午節這樣的節日,每一個人有粽子可以吃,家家戶戶要祭祖,整個社會有划龍舟、有扮戲,這對咱都有真正深遠的影響,咱每一個中國人都希望永遠生活在咱優美的文化中,更希望每年的端午節,都可以讓咚咚響的龍船鼓,永遠不會從地球上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