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哉孔子
大哉孔子  
年代:1975
1975/09/21(電視首次播映)|

作品語言:國語|
原品規格:16mm原底/彩色|
片長:22分31秒|
出品:台灣/國禾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監製:國聯工業公司|
策劃製作:國和傳播公司|
攝影:劉仲堯|
【影片旁白】
這是2千5百年來,每一位中國人的老師,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在中國人的心目中,他是人格最完美的聖人,而不是高不可攀的神。孔子的偉大,在於他把中國自三皇五帝,一直到唐堯虞舜、文武周公,一脈相承而來的道統發揚光大,成為每一個中國人平實而有規律的生活準則。這也就是現在的中國人,仍然具有的純樸忠恕的民族精神。在歷史上,對孔子形貌的描述,只有《史記》裡面「孔子長九尺六寸,人謂之長人而異之」的一段簡略的記載。因此歷代的藝術家,都只有憑著想像來描繪這一代聖哲的容貌,更由於各代帝王對孔子加以不同的封號,所以不但這些圖畫裡的孔子,穿戴服飾各有不同,有的是儒裝,有的是王侯的打扮,並且各種稱呼也不一樣。漢平帝稱封「褒成宣尼公」,唐明皇追贈「文宣王」,宋朝稱為「至聖文宣王」,明朝改為「至聖先師」,清世祖以後才稱為「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一直沿用到今天。儘管這些容貌、圖形和稱呼的不同,並不能影響孔子的偉大,和我們對這一代聖者的景仰。

台北的大龍峒孔廟,是民國14年由地方士紳籌資重建,大抵是模仿古代宮殿式樣,屬於南中國式的寺廟建築。孔廟的正門是一道萬仞宮牆,而不設大門。據說全國各地的孔廟,必須當地曾經出過狀元之後,才能建造正門,叫做狀元門,是鼓勵各地的學子勤奮向學的意思。進入孔廟就必須走西邊的黌門,以前學子入學,叫做「入黌」,就是要到達孔子的境界,只有讀書入學這條路。

這是供奉孔子及四配十二哲神位的大成殿,殿頂的藏經塔,據說是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時候,孔門子弟收藏孔子典籍的地方。兩邊的通天柱是孔廟獨有的裝飾,含有孔子德沛天地,道貫古今的意思。這些雕塑在屋簷上的凶鳥,叫不孝鳥,傳說這種不孝的惡鳥,也受孔子倫理忠孝精神的感召,而改變了凶惡的天性。雖然是無稽的傳說,但卻正和孔子有教無類的教育精神相吻合。大成殿的正後面,是奉祀孔子五代祖先的崇聖祠。東西廡是奉祀歷代的聖人,和對儒學有貢獻的先儒們的神位。先師孔子誕生於周靈王21年,農歷8月27日,也就是公元前5百51年9月28日,因此在孔子誕辰這一天,各地孔廟都要舉行祭孔典禮,追祀這一代聖人。最早的祭孔,是在公元前195年,漢高祖12年,親自到曲阜孔廟,以太牢祭祀孔子開始。太牢是古時候祭祀天子的最高禮節,就是以全牛、全豬、全羊三牲作祭品。因為從《倫語》的記載,我們了解孔子對食物的選擇,和飲食的禮節非常重視,因此選擇這三牲貢物時,籌備人員就特別慎重。以往各地孔廟的祭孔典禮,是由各地的學正主祀負責,台北孔廟現在是由台北市民政局,和孔廟管理委員會,負責召集「禮樂工作委員會」共同籌備。

一般人對祭孔典禮印象最深刻的,要算是八佾舞了。因為這種古時候,每逢祭祀必有的舞蹈,現在只有在祭孔大典中才能看得到。以前的舞生,是由各中學中選出聰明俊秀的學生擔任,並有政府的薪水可領。台北的孔廟祭典,15年來一直由大龍國小的同學們擔任,這已經成為他們的光榮傳統。

這些同學在盧老師、陳老師的指導下,利用每天的課餘時間和暑假,每天練習3、4個動作,為的是在祭孔典禮上,向我們的至聖先師表示我們尊崇的敬意。

俏舞一共有96個動作,每個動作都配合著樂章的旋律舞動,一個動作代表一個字,4個字一句,4句16個字為一章,都含有歌頌的意思。這段的舞姿代表的是「大哉孔子,道德尊崇,維持王化,斯民是宗」。

祭孔典禮在9月28日,孔子誕辰的大清早舉行,這些參加典禮的小朋友,在早上4、5點鐘就要穿戴整齊,他們的心情就和過新年穿新衣一樣的興奮呢!祭孔典禮的最大特色,是每一個儀式都必須配合音樂的節奏進行。典禮開始,由鼓部長先發三通鼓,這個鼓稱為晉鼓,又叫大成鼓,是全部典禮的指揮中心,擊鼓也不叫擊,叫作「嚴」,是嚴肅的意思。鼓初嚴是讓參加祭典的人員整理服裝,鼓二嚴則準備樂器,鼓三嚴則各就各位。佾舞生在佾長的引導之下,分列兩邊就位。在典禮進行中,參加祭奠的官員,都由禮生引導就位。這些禮生正式的稱呼是「引贊」,都必須熟悉典禮的進行儀式,是由各級學校的老師和品德兼優的各界人士擔任的。

其實祭孔的佾舞,只是六佾舞而已。所謂「佾」指的是舞蹈的人數,每行8人有8列,64人,是八佾舞;每行6人6列,共36人,是六佾舞。祭祀天子用八佾舞,諸侯用六佾舞。在唐宋的時候,也有用八佾舞祭祀孔子的,但是在明朝以後,都用六佾舞,因為後人體念孔子最重名份,以過份的天子之禮祭祀孔子,恐怕不是孔子所願意接受的,因此改用祭祀諸侯的六佾舞。佾舞又分為武舞和文舞兩種,祭孔用的只涉文舞,舞生右手拿得是羽,左手拿得是籥,用來歌頌孔子的功德。

祭奠時,由奉祀官、正獻官、陪祭官分別上香,和奠帛、奠酒,除了主祭官向孔子神位獻帛獻爵和恭讀祝文以外,並有分獻官向配祀的顏子、曾子、子思、孟子等四配十二哲分別獻禮。

祭典共分初獻、亞獻、終獻三個階段。在祭祀官祭奠的時候,舞生同時配合音樂、舞蹈、歌唱、頌詞。

「望燎」就是將獻給至聖先師的祝帛,焚燒給神靈。

這是送神的儀隊,一人執著黃蓋,代表車轎的意思。另有至善、至夫、至樂,表示威嚴。另外還有提燈、提爐和龍金,恭送孔子的神靈。

以前祭禮完畢後,大家爭拔智慧牛毛,而現在改變為拍照留念了,仍然能夠充分保持像整個祭典的那種崇敬、莊嚴的氣氛一樣。

祭孔以後,所有的樂器全部在這裡展出。祭孔中所演奏的是鐘和韶樂,鐘和韶樂的樂器因製作材料的不同,分為八音,金、石、絲、竹、匏、土、革、木。編磬是大理石做的。編鐘是銅做的。鳳簫是竹管排列而成的。笛也是竹子做的。塤是土做的。建鼓、鼗鼓是皮革和木片做的。這是敔,像是老虎。柷,像量米用的方斗。這是唐代的箏,宋漢的瑟和琴,雖然弦的數目不同,都是用絲做的。這些不同的樂器,配合演奏,就是中國式的交響樂了。

這座正在製造的孔子銅像,是台北城中獅子會贈送給日本東京的孔子廟。孔子的思想學說,不但2千5百年來,成為中國文化的支柱,並且早已流傳到東南亞各國,影響了各國文化思想。其中韓國,自南北朝開始,不但引入了儒家思想,並也有祀奠孔子的祭典,流傳到今天,漢城的孔子廟成均館,每年都舉行祭孔,儀式極為隆重。日本自應神天皇16年,公元285年,傳入《倫語》,現代日本各地也有孔子廟的設立了。目前孔子誕辰——9月28日——除了我國以外,美國、日本、韓國、越南,也都定這天為教師節,這是中國人的光榮,但並非偶然。因為早在2千5百年前,孔子就為我們描繪出一個理想的未來世界,這就是《禮運大同篇》所說的「天下為公,世界大同」。這個理想的大同世界,不正是我們今天所極力追求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