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旁白】
追求大自然是現代人共同的理想,然而大自然卻一處接一處的被破壞變造,而代之以一棟棟的高樓大廈,於是大自然的景像,就逐漸的從人們身邊隱退消失了。失去自然,人們無疑的就像是失去了樂園,儘管在都市中試圖建立各種樂園,但是匠氣粉飾的景物,怎麼能夠比美真正的大自然呢。要尋求真正的樂園,就必需走出都市,走向山野海邊,從遠離塵囂中去發現。在台灣的東海岸就可以發現大家想追求的樂園。
東海岸公路,南起台東,北止花蓮附近,全長180多公里,沿途風光引迷,尤其以成功鎮到靜浦村一帶最為精華。三仙台是濱海的一個小島,在成功鎮北方5公里的海邊,三座小山是島的骨幹,其中兩座僅隔一公尺寬的峽口,這個峽口人們叫它仙劍峽,從正西方的海岸望過去,卻只看到兩個山峰。三仙台距離海岸250公尺,其間暗礁羅列,每個月最低潮的時候,可以踩著露出水面的礁石來往,平常則必需借助舢舨或竹筏為渡海的工具。白守蓮是三仙台對岸的一個漁村,海灘有竹筏隨時供給想登三仙台造訪的遊客租用。船家也是最好的導遊,他們對三仙台瞭如指掌,在十幾分鐘的海上旅途中,會熱心的介紹三仙台的掌故和傳說。
三仙台全島面積有20公頃,由礁石跟珊瑚石構成,四周礁石崎佈是魚類繁殖的好場所。根據潛水家戡測,發現附近海底棲息著形形色色的魚類,並且蘊藏有大量昂貴的珊瑚。政府正計畫在這兒設立一座海底公園,把三仙台開闢為觀光勝地。島上有一個山洞,傳說八仙中的呂洞賓、何仙姑和李鐵拐在這住過,所以叫三仙台。又傳說,有男女兩個神仙動了凡念,偷偷到這幽會,被拔守南天門的神將發現,立即擲下神劍,結果把一座山劈成兩半,那道劍口就是仙劍峽。兩仙驚慌而逃,男仙逃到石雨傘附近,化成男人石,女仙逃到張元村(音拼,地點應為靈巖洞),化為女人石。
飛龍澗是三仙台的一大奇景,每當浪濤湧進這道礁堆的時候,回聲隆隆,激起浪花達一丈多高,有如龍飛虎嘯,極為壯觀。廉口水晶池是島上的兩面天然明鏡,池壁及池底都由珊瑚礁構成,池內長滿青苔,使池水更加清澈晶瑩。甘露泉是三仙台唯一的淡水池,水味甘甜清涼,遍遊全島以後金,若君飲二口,真是如飲甘露。島上唯一的居民,是一位年逾七旬的老山胞,海中的魚蝦貝殼就是他豐盛的糧食,簡陋的茅棚就是他的棲身之所。海是這位老人的好鄰居,在這海闊天空的世界裡,他過著逍遙自在的生活,不用擔心任何城市的束縛。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由於白守蓮座落在背山鄰海中,所以數十戶村民漁農參半,務農的闢山犁田,打漁的則出海作業,冰箱裡龍蝦、九孔和鰹魚是白守蓮的四大海產。豐富的漁產間接繁榮了白守蓮,漁獲經由竹筏或舢舨泊接上岸,再扛到村裡,有的就地加工,有的則運送到市場去出售。扛魚就成了一項行業,有不少的婦女不讓鬚眉的參加工作。這一帶也是虱目魚苗的溫床,每到夏天魚苗就悄悄的在沿海出現,補魚苗的人也不知道魚苗是來自何處,但是他們就像事先跟魚苗約好時間似的,到時候一起湧到白守蓮的海灣來。魚苗像拔絲一樣的粗細,除了一對黑眼睛以外,全身透明,所以漁網必需像蚊帳一樣的細密,清點收獲用的水瓢,以及放置魚苗的桶子,都必需是白色的,這樣才能夠看清楚魚苗。魚苗的價格,每一尾一兩塊錢,能夠吃苦,一天賺上三二百塊錢並不困難。潮汐和方向是影響漁獲的兩個因素,當然啦,有的時候也要看運氣。傳說有兄弟倆在撈魚苗的時候,看見海面漂著一條死狗,惻隱之心使他們倆決定把死狗撈上岸埋掉,當兩個人接近死狗的時候,赫然發現四周圍密密麻麻的都是魚苗群,就這樣一口氣撈到了十幾萬尾,發了一大筆的意外之財。事後他們兄弟兩個人,還特地為狗造了一座狗墓,以表示感激。
漁人出海少不了網,在陸地上則離不開廟。小港天后宮相傳是早年閩粵移民奠基的,是東台灣第一座媽祖廟。小港原名成廣澳,由於港口的淤塞和新港口的崛起,成廣澳的繁榮成了過眼雲煙。因為成廣跟成功同音,為了與新的成功港有所區別,便改名為小港。唯一使人相信這一帶曾經盛極一時的,只有屹立在公路旁的一片舊牆廢墟,雖然經歷許多無情歲月的斑剝,但是這片陳跡就顯示出它當年的地位,使人興起滄海桑田、白雲蒼狗的感觸。
石雨傘因濱海的巨岩上有傘形的岩石而得名。巨岩由遠處看,就好像是一道防波堤升深蝕海中,把海隔成兩半,一半是外海,一半是內海。傳說當年這一帶石雨傘林立,因為附近男人石頂上的水池有三樣寶物陣守著,所以附近海面風平浪靜,後來三寶中的金螃蟹跟金蛇相繼被荷蘭人偷走,只留下金鰻魚,於是海浪就洶湧起來,石雨傘陸續被沖垮,只有一座碩果僅存,但是內海卻是一片風平浪靜,現在成為兒童們的樂園。男人石又叫真寶岩,就是傳說中的那位男仙變的。
在這片樂園中,最怡然自得的莫過於山胞們,上山耕耘,下海打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們的生活悠遊安祥,沒有車輛的喧囂,沒有污染的空氣,也與世無爭。山中如歲月,這幽靜的村莊就是他們的整個世界。時間在他們的感覺上,只是寒暑的更換罷了。他們唯一的願望就是祈求與上帝同在,在東海岸,基督教和天主教取代了山胞們傳統的信仰,也改變了他們的許多習俗和生活習慣。
仙洞在長濱北邊,大約8公里的張元村附近。仙洞又稱八仙洞,原名叫水母丁,本來是一座山,後來在山洞陸續發現八個洞穴,所以就叫八仙洞。實際上,目前已經發現了大小洞穴共16處。第一洞叫仙女洞,傳說就是在三仙台偷情的那位仙女所變的,是這裡最大的一個洞。洞高16公尺,寬8公尺,深50公尺,洞裡建有一個佛寺,叫靈岩寺,又叫靈岩洞,寺內供有觀世音菩薩,前來膜拜的信徒絡繹不絕。靈岩洞的洞壁有一處裂縫,清泉潺潺不斷,據說可以延年益壽,久婚不孕的婦女喝了以後,可以早生貴子,很多不孕的婦女為了喝這種泉水,專程遠道而來。第二洞叫潮音洞,是長濱文化遺物出土的地方,民國57年底,由台大師生組成的八仙洞考古發掘隊,就在此洞中發掘出石器、骨器和獸角器,共4000多件。這些遺物經專家鑑定後證實,年代大約在5千年前到1萬年間,與在東北境內發現的礫石器文化相似,說明了台灣自古皆與大陸一脈相承。
台灣山地和偏遠地區的開發,山胞們是功不可沒的。樟原社區就是他們篳路藍縷,胼手胝足建立的村莊。髒亂、邋遢是多數人對山地村落的想像,但是在這,卻看不到這種景像。自從光復以來,在政府的全力輔導下,山胞們的生活水準已經大幅度的提高,與平地人並駕齊驅,只是仍舊有不少人不了解,以為山胞們還是跟數十年前一樣,過得衣不蔽體,生吞活剝的生活呢。
守望相助是人類社會不可或缺的,山胞們更發揮到了極致,東家收成西家幫忙,西家收成,東家也義不容辭的插上一手。許多婦女揹著小孩,也不甘後人的在豔陽下工作。辛苦一日所得的報酬,只不過是一頓午飯,幾綑養牛的青甘蔗葉子,加上幾口大家喜歡的檳榔而已。
如果說刻苦耐勞是山胞的傳統精神代表,那麼豐年祭就是山胞們傳統習俗的代表。這裡是在每年完成第一季稻穀收作後舉行的,時間大約在7、8月間,他們首先在海濱搭起帳篷,參加的人列隊繞著帳篷,有節奏的跑著、跳著,揭開祭禮的序幕。祭禮要連續好幾晝夜,這段時間裡男人是不能回家的,飲食的供應就成為婦女們的差事。糬米做成的麻糬,不但是祭品,也是大家的三餐,所以豐年祭又叫做糬祭。每家分攤一定數量,由婦女端到祭壇繳交,當場過磅,多退少補。
豐年祭顧名思義是在感謝與祈求神祇的保祐,但是主要的還是要考驗下一代,看看他們年來身體是否良好,謀生技能有沒有進步,所以長跑和下海捕漁就是測驗中最重要的兩項。捕獲的魚蝦也就成為祭典期間,大家的副食來源。雖然現在的年輕人多數放棄了先人的謀生方式,背井離鄉到都市中去尋求發展,但是他們仍然如期的趕回來參加盛會,接受考驗。
夜晚是他們最輕鬆的時刻,大家圍著熊熊的火堆,手拉著手的跳著、唱著,唱出他們內心的感謝,也唱出他們由衷的歡暢。祭禮告終的時候,大家再度列隊,繞帳篷跑圈子,而後再拔營,準備回到村莊裡去進行次一個階段的祭禮。
第二階段的祭典中,男女青年都必需穿戴他們傳統的服飾,連男人也不例外的要穿上迷你裙,拿大花傘,打扮得花枝招展。結隊以後,先繞村一周,再回到原來的廣場,接受族長跟長老的檢閱,腳步必需劃一,精神必需抖擻,才能獲得族長允許解散休息。族長雖然已經失去了昔日的權力,但是在祭典中,仍舊是一個權威人物。歌舞是最重要的項目,每當夜幕低垂時,火堆就被燃燒起來,載歌載舞中,年輕人趁機物色對象,所以有人說豐年祭也是情人節。
靜浦村又叫大港口,是花蓮縣豐濱鄉的一個村莊,長虹橋就在靜浦附近,秀姑巒溪的下游。長虹橋全長120公尺,採用單孔拱式建築,中間沒有任何橋柱支撐,在國內是首次嘗試,使長虹橋更名副其實的成為一道橫跨在兩座山間的長虹。秀姑巒溪出海口有一個島,叫做奚卜蘭島。傳說有一對母子在附近過著相依唯命的生活,有一年颱風來襲,兒子放牛未歸,母親冒著風雨出去找兒子,結果也沒有回來,颱風過後鄰居四處尋找,並沒有找到母子二人,卻發現溪中浮出一個小島來,大家就說是那位偉大的母親所變的。傳說雖然無稽,然而啟示的意義卻是深遠的。
東海岸是一塊被忽略了的芬芳樂土,許多人都說它落後,有待開發,然而在這一片廣大的土地上,除了一小群的拓荒者外,有多少人真正了解過它?又有多少人,肯前來加入開拓的行列呢?不可否認的,東海岸是一顆等待琢磨的鑽石,山中、海底都蘊藏大量的資源,它能夠提供國家社會更多的福祉。玉不琢不成器,不開發又怎麼能夠進步呢?如果有更多的拓荒者出現,相信東海岸的落後,是不會長久的,它將成為大眾的樂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