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海人
討海人  
年代:1975
1975/11/10(電視首次播映,中國電視週刊)|
1975/11/11(電視首次播映,聯合報報導)|
1981/03/23(重播)|

作品語言:國語|
原品規格:16mm拷貝/彩色|
片長:24分09秒|
出品:台灣/國禾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導演:劉壽華|
編劇:尤美松、劉壽華|
攝影:謝震業、陳銘君、金長棟|
進行:劉適安|
顧問:陳顯忠、黃志桓、葉光勳|
剪輯:張國隆|
旁白:李聖潔|

備註:根據第16屆金馬獎入圍紀錄,原始片名應該是《北港牛墟》。
【影片旁白】
牛拉著它不停地耕耘,使我們五穀豐收。牛拉著它不停地載運,使我們物阜民豐。

牛在什麼時候開始加入耕耘的行列,已經無可考據了,但是我們知道從春秋戰國時,就有了牛的記載。而在廿年以前的台灣民間,牛還是農夫們除了妻子兒女之外,最信賴的好朋友。

—春牛圖—
牛在農業社會裡的地位,從這一張春牛圖就可以看出來,除了圖上記載了這一年的各種節氣跟天候的預測之外,總是印著這隻春牛,即使是龍年,也還是印著這隻春牛。傳說春牛圖上這位牽牛的童子,他的穿著,農夫們看起來,就能夠預測未來一年的收成。牧童穿鞋子,在今年雨水充沛,是風調雨順的大豐年,如果光著腳,就表示今年雨水較少,恐怕是一個缺水久旱的壞年頭。不管這些傳說是不是合理,辛勤的老朋友總是清晨就拉著犁,辛苦地耕耘,傍晚又拖著疲累的身軀,把收穫載運回來。農夫們更是根據春牛圖上的作息,播種、插秧、除草。

牛就像是春天之神,推動著生生不息的大地。當立春、雨水、春分、清明、榖雨,這些春牛圖上的節氣,像一個個強有力的音符跳躍在大地上時,牛就在我們深耕的土地上,從這一邊,犁到那一邊,又從那一邊,犁到這一邊,永無休止地寫下豐年的兆頭。

—牛墟—
嘉南平原是台灣的穀倉,面積500萬公頃,除了上百萬名農夫辛苦地工作之外,每天還大約有100萬隻耕牛也參與農業生產。嘉南平原上的農夫們,他們平常買菜到菜市場、買布到布店,可是碰到要買1條耕牛,或者是要賣掉一條老牛的時候,就要到哪兒呢?於是,一種專門買賣耕牛的市場在嘉南平原上形成,這種像古代趕集的方式,專門買賣耕牛的市場,農夫們管它叫牛墟。

300年前,鄭成功經營台灣時,台灣的農業開始有了相當的規模,當時牛墟分布遍及全省。30年前,每條耕牛都有牠們的身份證,上面除了紀載牠們的籍貫、性別、年齡之外,還標明了牠們的毛色特徵,甚至明文規定,非經許可不得宰殺。由於高度工業化的形成,北部已經完全看不到牛墟了,鐵牛的普及,也使南部的牛墟正日漸減少。目前全省僅有7個牛墟,分別是最北的苑裡墟,以及最南的屏東。分布在嘉南平原上的牛墟還有5個,分別是鹽水、北港、北斗、岡山以及善化,其中以鹽水港的牛墟歷史最久,而以北港的牛墟交易量是最大。

—北港牛墟—
北港牛墟由北港鎮農會管理經營,位置在北港溪旁邊,這裡的面積有1萬坪左右。每頭牛進墟的時候,主人必須先繳5塊錢的進墟費,每個墟日的成交數大約在1千頭左右,每頭牛的價錢大約從2萬元到5萬元之間。北港墟的墟日,也就是趕集的日子,定在陽曆每旬的3、6、9,換句話說,每個月的初三、初六、初九、13、16、19以及23、26、29,任何一個月的這9天,大家就像古代的趕集趕牛進墟。為了使每個買牛的都能買到,賣牛的也都能賣出,所以各牛墟的墟日都是互相錯開的。北港墟是3、6、9,鹽水、北斗以及岡山三墟的墟日則是1、4、7,善化跟屏東的墟日定在2、5、8。這樣子一錯開,就變成每旬的最後一天,就是每個月的10、20,以及30,3天是牛墟的公休日,不論任何地方,牛墟都不開市。

牛隻的買賣一動就是幾萬元的生意,所以在開市之前,先給牛隻先打扮打扮是需要的。強迫喝水是第一步,不管怎麼樣強塞硬灌地,也要喝下3大桶的水。強迫喝水就跟強迫喝酒一樣,都是好意的,喝得下、喝不下等會再講,先把它喝了再說。第2步,強迫吃草,就斯文多了,平日用吆喝用罵的人,這個時候卻恭恭敬敬地,把上等的嫩甘蔗葉小心地摺疊成一節一節,唯恐怠慢了似的,一直往嘴裡頭送,只要把嘴巴張開,自然就有人把香甜的美食佳餚送到嘴巴裡面了。事實上,牛墟裡頭買賣牛隻,是論隻,不論斤兩的,所以可以強迫喝水跟強迫吃草,看起來才能肥壯多肉、雍容華貴。

—相親4步驟:摸售、試步、試車、試犁—
一條牛在牛墟進行交易之前,要先經過4個相親的步驟,那就是摸壽、試步、試車跟試犁。把手伸到牛的嘴巴裡,去健康檢查的叫摸壽,通常1隻成年的牛有8個前齒,要是有9齒的更好,就稱為牛公,要是有10齒的,那就是天大的喜事了。有10個前齒的牛王,不但表示牛的健康情形良好,買到牛王的農家從此五穀豐登、人畜昌旺。

試步這等於是亮相,這是相親的第2步驟,牛跟人一樣身體與四肢有一定的比例,該大的大,該小的小,該有的就有,不該有的就不該有。仔細地瞧,慢慢得看,越是觀察入微,將來越不吃虧。

試車是相親步驟的第3步,也是最折磨牛的一步。原來車輪子是為了拉車時減少阻力,事半功倍的一種發明,但是在牛墟試車的時候,是故意把輪子綁死。這還不要緊,1部車、2部車,甚至3部車全連在一起,讓你去死拖活拉。輪子綁死還不算,車上故意放些石頭,再坐上許多人。拉吧,拉吧,用力地拉,能不能賣得好價錢,就全看你了。腳軟跪下來的時候,就跪著拉吧。牛販子是無情的商人,牛鞭子更是無情的刑具,專門打不該打的部分,戳不能戳的地方。1條牛的牙齒是不是良好,1條牛的腳步是不是勤快,1條牛的拉力是不是充足,最終的目的,就是要決定,牠在農忙犁田的時候能夠幫上多少忙。

相親的第4步驟,也就是最後的一道關卡,就是試犁考試。雖然沒有試車考試那麼刺激,卻有著無比的決定性,因為試犁不及格的話,就等於判了死刑,牠就必須馬上從耕牛的行列除名,變成屠宰場待宰的肉牛。所以哪怕剛才試車已經累得差點要掉老命了,試起犁來,起步、停止、左轉、右轉,還是有板有眼的。

—牛販—
這條牛賺了10張,就是賺了1千元,那條牛賠了5張,就是賠了500元,這種講法是牛販子們談論生意的特種說法。牛販子雖然不穿牛仔褲,也不騎馬,卻跟西部電影裡的牛仔一樣,必須漂泊各地,四海為家。過去交通不便,跑路全靠兩條腿,他們帶著牛群,有時候要走上一、二十天才能夠到牛墟。路上碰到牛隻生病,甚至母牛生小牛的時候,還要權充醫生、護士來看護牠們,真是十項全能。

牛墟有時候也是農夫們的當舖,一些窮困的農家碰到急需用錢,又告貸無門的時候,只好將心愛的牛牽到牛墟裡來賣,等到有了錢了,再到牛墟重買1條回去。牛賣了,牛鈴跟牛鞭還是歸還主人,手不斷地撫摸著牛鞭,心裡不停地想著,什麼時候能再把那條老牛買回家呢?

—墟日市集—
牛墟的墟日看上去,好像是古代的趕集市場又復活了,跑江湖的、賣膏藥的、表演功夫的、三教九流、千奇百怪的生意,他們也是3天1次趕集進墟。牽牛用的牛繩、拉車用的牛軛、鞭打老朋友用的牛鞭子,只要是牛用的任何東西,牛墟裡應有盡有。最妙的是,萬一老牛傷風感冒了,或者是需要冬令進補的時候,牛墟裡也有牛郎中開的涼藥店。除了牛的百貨攤之外,跟人有關的攤子更是一應俱全。煎炒蒸煮,各式點心,會教人「聞香下馬,知味停車」。您比較喜歡吃紅燒的,還是清燉的?牛墟裡的牛雜湯新鮮便宜,一大碗才5塊錢,只是想起剛才老牛艱苦地拉起四輪全給綁死的牛車時,喝起牛雜湯來,味道還真是有點酸酸的。

用油漆在牛身上畫上記號的時候,這條牛就是死刑了。據說這個時候,牛就會流下眼淚。被畫上已經編號的牛,表示從耕牛變成屠宰用的肉牛,明天或者後天就會變成紅燒牛肉了。俗話說「牛知死,不知跑,豬知跑,不知死」,可憐這些認命的牛。

—被取代的牛墟—
牛墟是目前僅存,最具傳統趕集方式的市場。像北港這個,原來以耕牛買賣為主的牛墟,雖然墟日的交易量還是相當大,但是耕牛買賣的數目正在逐日減少,牛墟的原有功能也在逐漸地消失,來往牛墟的人們,已經體會出這個事實,牛墟的命運跟那些耕牛的命運一樣,存在的日子不會久了。幾年以後,您的子孫根本不會知道,牛曾經辛苦地為我們拉過這部車子,他們很可能天真地告訴您,牛啊,就是冰箱裡那塊冷凍牛肉嘛。

這種看上去一點都不像牛的牛,農夫們還是叫它「牛」。雖然明明是鐵做成的機器,但是沒有一位農夫叫它「耕耘機」,大家都尊稱它是鐵牛,因為牛才是農夫們的老朋友。從科學跟經濟效益的觀點分析,它不會疲倦、不會生病、不用吃草、工作效率絕對勝過牛幾十倍,相信不久以後,我們若想再回味,活牛春耕的情景的時候,就得坐車子到嘉南平原去看看犁牛陣的表演了。

—犁牛陣—
這是嘉南平原上盛行的犁牛陣,雖然現在很多農家,都已經改用鐵牛耕作,但是對於過去在田裡,替他們出力、流汗的老牛,仍然非常地懷念。農夫們用布做成牛頭,用木頭刻成犁,舞著牛頭、駕著木梨,淋漓盡致地表現對老朋友那股深厚的懷念。哪一天,您真的會忘了,牠曾經替我們耕田犁土;哪一天,您真的會忘了,牠曾經替我們拉車送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