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小鎮-美濃Meinung, A Town Cherishing Tradition
傳統小鎮-美濃  Meinung, A Town Cherishing Tradition
年代:1980(曾入圍第17屆金馬獎)
1981/01/12(電視首次播映)|

作品語言:國語|
原品規格:16mm拷貝/彩色|
片長:24分46秒|
出品:台灣/國禾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導演:謝佳雄|
監製:國聯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策劃:國和傳播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製作:國和傳播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旁白:李季準|
攝影:張照堂|
音樂:林楊|
剪接:凃金泉|
編劇:謝佳雄|

入圍記錄:1980年/第17屆金馬獎/優等紀錄片、最佳紀錄片攝影(張照堂)、最佳紀錄策劃(洪老典)
(開場字幕:Meinung is a rural township in southern Taiwan situated upstream on a river that flows to the industrial city of Kaohsiung. Here people, speaking a Chinese dialect called Hakka, are mostly descendants of those immigrating from the eastern part of Kwangtung province on the Chinese mainland some 300 years ago. Despite fast economic development, people here have continued to observe and cherish their traditions.)

【影片旁白】
3百年前,客家人從廣東的梅縣、蕉嶺、陸豐一帶來到台灣,他們選擇美濃這塊土地落地生根,3百年來綿延不息的客家後代,依舊繼承著中華民族刻苦耐勞、節儉僕實的傳統習性,以及樂觀奮鬥的精神。這塊被四周青山圍繞的小鎮,從笠山的山頭往下望,像一頂斗笠,又像是一把半開半闔的油紙傘。是的,從各方面看來,今天的美濃都很像一把現代的油紙傘,在那裡仍然保存著許多現代都市裡,已經難得一見的古老傳統行業。這些行業看起來,正像一把傳統的油紙傘,遭遇著多產廉價的洋傘大量傾銷,無奈地任由這些文明浪潮襲擊。但是,他們仍然生活在這片不受汙染的土地上,執著地替我們保存下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根源。您看,彈棉花打造棉被、用線挽面美容、卜卦算命預測未來、把脈看病抓藥、風車打鼓,這些行業,不正是美濃純樸可愛的個性嗎?

「廣進勝」是美濃鎮裡比較出名的油紙傘店,他們製造的油紙傘有人管它叫「唐傘」,材料的挑選跟製作的方法,都是沿襲大陸唐山的古法。油紙傘的製作過程,首先選用好的材料做傘骨,據說目前最好的傘骨材料,是南投縣竹山一帶的孟宗竹。接著是做傘頭,您看林老先生正運用他那雙靈活的手腳切割傘頭,這不是很符合現代車床的製造原理嗎?傘骨材料的選擇特別慎重,使用之前要把竹子泡在水裡,使竹子的糖份消失,以防蟲蛀;傘骨需要一根根仔細的修,每支都要修得圓滑平整,大小粗細一致,所以劈竹時就要選擇竹子的長短、粗細、厚薄,以便能夠保存竹子固有的彈性跟韌性,劈竹修竹的功夫,更要靠長時間的經驗累積而成。每支傘骨在固定的位置打洞穿孔,是為了使傘骨跟傘頭能夠完美的組合起來,不讓它有任何的瑕疵。像林老先生這樣熟練精緻的功夫,敬業的精神,一天只能做出2、3把油紙傘。這種細緻的紙傘,當然不是那些粗製濫造,一天可以趕出6、7把次級品,或一天可以趕出數千數萬把的外銷洋傘,所能相提並論的。

在林老先生的心目中,他製造的每一把油紙傘都是按部就班完成的,既不偷工,也不減料,這正代表著中華民族固有的個性,勤勞、耐性、踏實、誠懇。他並不斤斤計較,每天能有多少的收入,我們可以說製作這些傘包括了創意、功夫與良心,已經到了可以當作藝術品陳列了。難怪很多外國的收藏家,爭相訂購,據說還供不應求呢。這種傳統手工藝的特色,就在表現製作者的敬業精神,小心謹慎的選材料,不合乎要求的一定要剔除,一絲不苟,毫不馬虎。製作手工方面更是嚴謹,一板一眼,慢工出細活,絕不敷衍草率,固定傘骨的距離就像蜘蛛結網一樣,一線加一線,一圈又一圈的繞著、纏著,這樣油紙傘不但精緻美觀,而且堅固耐用,也經得起風吹雨打。儘管時代不斷的進步,環境不停的變遷,美濃傘依舊固守著傳統的手藝,就像蜘蛛結網不畏狂風暴雨,不受現代文明潮流的衝擊。

萬事皆備,只缺東風,最後的工作是加上傘面。講究的傘面材料是採用埔里出產的綿紙做成,而傘面的塗料是由柿子水、桐油跟朱砂混合精製而成。柿子水是用柿子榨出來的發酵的汁,用作塗料的黏劑,而桐油的作用是防水的,不但可以保護綿紙滑面,更可以耐久防蟲。美濃油紙傘所用的桐油,大多是鄰近旗山所出產的。朱砂是顏料,它跟桐油混合成不同的比例,可以調出濃淡不同的色調。美濃就像這些古色古香的油紙傘,在科技發達的今天,仍有它們存在的價值,它在現代的文明裡,蔭庇著那麼珍貴的傳統不受風吹雨打。

飯後一根菸,快樂似神仙。您知道這片綠油油,菜不像菜、花不像花、草不像草的植物,就是許多人每天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菸草」嗎?栽培菸草需要經年不斷的勞動那雙勤快的手,而手也正是美濃居民傳統精神的象徵。他們做油紙傘那雙靈巧的手,同時也就是栽種菸葉時那雙勤快的手。美濃的土壤最適宜種菸草,而美濃的氣候更是適宜種菸草,這些就是長壽菸草的來源,這裡種菸草的菸農比較長壽,但是抽長壽菸的人就不一定了。菸葉在成長時需要陽光,收穫時卻不想跟太陽見面,憑他們的經驗收成的菸葉,最好是用帆布遮蓋,因為品質好的菸葉是要用燻乾,而不是曬乾。美濃的菸農們終年沾染菸油跟尼古丁,使那雙原本就長滿了厚繭的手,變得更黑。難怪美濃的年輕人戲稱他們是黑手黨,但是他們這雙黑手,可不是作姦犯科的黑手,而是美濃客家傳統勤勞的手。

每年的12月中旬到第2年的2月底,是美濃的黃金季節,許多人家都是夜不閉戶,忙著在三更燈火五更雞的時候,烘烤菸葉。片片翠綠的菸田,處處林立的菸樓,遍地金穗般的稻田,不但是美濃的特殊景觀,也是美濃家庭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油紙傘又稱為唐傘,跟這些藍色唐衫曾經相互輝映,這個景致不禁使我們再度重溫江南魚米之鄉的秀麗風光。美濃居民的子女教育、婚嫁、建屋、置產,來自油紙傘的收入不多,大部分來自於稻田跟菸葉的收入,他們那種刻苦耐勞,保守的民性,仍然是源自客家人的本性。菸樓、稻田雖然是代表著財富,但是也蘊含了多少的辛勞跟汗水。

今天不可否認的事實,油紙傘已經無法抵擋洋傘的大量生產銷售,但是油紙傘也跟美濃人保守樸實、與世無爭的個性一樣,它不需要跟洋傘互相競爭,因為它已經是藝術品,不是商品,這是美濃的製傘人可以自慰的。油紙傘扎實的架構,原始柔和的顏色,光澤明亮的竹骨架,自然而又有少許不勻稱的邊緣稜角。每一把風格不同的圖案,又豈是出自同一模具的廉價洋傘所能比擬的呢。美濃油紙傘多少年來,也受到一些工藝設計的影響,增添了許多新的圖案與色彩。林老師傅固守他的工作崗位,忠於他的作品,您看他是多麼的滿足啊。

時代在變,社會也在變,美濃這把現代的油紙傘在轉動的巨輪中,依舊悠然自得,並且很有個性的存續下去。美濃名作家鍾理和先生,在《笠山農場》這本小說裡,曾經感慨的說:雖以地勢的「塞」與「蔽」,也抵不住那如水柔軟,而且無孔不入的文化洶流。但是我們也可以肯定,保守的、傳統的,並不完全表示它就是退步的、落伍的。美濃的民風純樸保守,多少年來美濃的上一代省吃儉用,培養教育下一代,讓他們升學上進,現在美濃人除了做油紙傘靈巧的手之外,還出了許許多多的名手,像醫生開刀的手、作家寫作的手,建築設計的手,還有編出了亞洲第一份鄉村社區報紙《今日美濃》周刊的手。

美濃就跟油紙傘一樣,保留的傳統習俗,要比其他地方多那麼一點。這座坐落在笠山山腳大榕樹下的土地廟,以樹幹當牆,用樹枝、樹葉做屋頂,遠看倒像是一座小土墳,也許美濃人認為土地廟也應該像笠山一樣,扎根在泥土中,所以不必建廟宇,卻具有廟的作用。

美濃跟做油紙傘的老師傅一樣,他不讓他的手閒下來,天天忙著選材製傘,而美濃的人們也不讓他們擁有的大地閒著,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尤其是美濃年輕的一代,他們多年來自稱「走上走下,不如歸來美濃山下」,他們知道要怎麼樣使一把油紙傘,跟文明的洋傘相互爭輝,他們更知道如何在古色古香的美濃油紙傘的呵護下綿延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

像這位典型的客家村婦,提著竹籃,撐著油紙傘,沿著池塘田埂,悠然自得的慢步,是多麼悠閒的一幅田園風光。希望若干年後,我們仍可在美濃鎮上看到,就像仍可看到這已經成了藝術作品的美濃油紙傘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