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旁白】
在彰化縣秀水鄉有一棟老房子,這棟老房子建於清朝道光26年,也就是公元1846年,距離今天已經有134年了。陳四裕是這所房子的屋號,中國的老式建築常有它自己的名字,這棟房子正面有75公尺寬,這在台灣目前僅存的老房子當中算是最寬的,從東到西先是一個圓門,然後是方門,再到正中央的門廳,門廳過去也是一個方門,一個圓門,完全採傳統的對稱形式建築而成。從大門樓到門廳,直線距離長達50公尺。這是東廂第一外戶,建有方門,第二外戶建有圓門。門廳前護有紅磚,這是所謂的「單只」;這是門廳,門揆是重舉家庭的榮耀,如同一張獎狀;進門廳過天頂,就到了大廳,大廳是整棟建築最高的部分,表示它地位最尊貴。而它內部的擺設,也最莊嚴古板,重要的祭祀儀式,也在大廳裡舉行。中國人的宗族觀念,我們可以從這裡看出來。大廳之後又有一個天井,過天井即是後廳。後廳的格局比較小,通常被用來做為佛堂,讓老年人清休的。過了後廳是一片花園,現在已看不到當年的鳥語花香的情景了。旁邊有一個池塘,池塘是當年興建房屋的時候,為了取出所挖成的。
陳家內部房間,加上外圍廳院,共佔地有1甲多,若連兩側的佃農住宅也算在內,就總共佔地3甲多了。這麼大片的產業,在100多年前是如何形成的呢?原來陳家的祖先,從福建一個人渡海來到台灣,只帶了一根扁擔,他先幫人做工,省吃儉用,集了一點錢,然後經商,由於他的刻苦耐勞,發了大財,才能讓第二代子弟受良好教育而獲得功名,有了功名才有資格興建這種大型宅第,這根扁擔就是陳家刻苦興家的象徵,多年來擺在供桌上,用以訓勉後代千千萬萬的子孫。
當後代又有子弟中了舉人,於是朝廷頒發文魁匾額。正門也改建成燕尾屋脊,同時在院子裡設立旗桿台座,從此鄉里生輝,風光一時。陳宅是道光年間建的古屋,當時聘請唐山師父設計建造,建材也採用福建五夷山的山木,人力物力都是乘船過海,十分難得。而它的規模格式也遵照清代建築制度,可以說有板有眼。傳統中國房子台基常採用石材,用來固定柱樑,柱樑是木條,用來支撐整個房屋的重量,所以柱樑愈精巧,屋頂就愈開闊雄偉。中國屋子的重量,是由柱樑來支撐,而不是由牆壁來負擔的,牆壁就好像屏風一樣,拿來隔間而已,所以從前北方有句俗話「牆倒屋不塌」就是這個道理。既然牆壁在中國建築中,不是絕對必要,於是發展出變化多端的活頁裝修,而窗與門的藝術也就十分發達,這些都是西洋建築所不能比的。
中國窗子的間隔性是活的,是隱約而似見未見的,是隨變化的光線而呈現不同景觀的。屋頂是中國建築在外觀上最龍飛鳳舞、華麗堂皇的部分,我們如果由高處往下望,則中國房子的屋頂,是那麼整齊有致,莊嚴肅穆,一層接著一層,一波又有一波,密密相接,蜿蜒不絕,如果從細部上去探討,中國屋頂也是形式繁多,各有變化。屋簷之所以能無限蔓延,全賴斗拱。斗拱是柱樑於屋頂間的連絡部分,它是中國建築中一抹神來之筆,它能承受屋簷的重量,然後使它漸次放到柱樑上,像這樣習習相關,密密結合,正是中國建築中最精巧的設計,柱樑及斗拱都是中國木造建築最精深的學問,而木造的建築如果要維持千百年而不壞,則必須依賴木材的品質跟工匠技藝,這也是中國人在建築中表現的道德觀。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每天早晨陳家人的生活就這樣開始。農業社會的起居,的確是這樣的慢條斯理。陳家人可以做的,都是農業社會中一些單純的家事,他們勤勞卻不忙碌,他們刻苦卻不競爭。老祖父、老祖母多年來很少出門,過著安靜的日子,這種安靜倒像是有點冷清了。中年人抽抽煙,聊聊天也就把光陰打發過去了。從前陳家生活所需,都是自給自足。工業社會下,已經沒有太多的農作物,以前用來曬穀的大埕,現在只有一小塊派得上用場。在這的晚上更是寂靜,孩子們照例做做功課,而電視也只是老人家僅有的娛樂。白天沒理乾淨的工作,晚上再收拾一番。吃剩的飯菜,收進鍋裡,不會隨意倒掉。
陳氏家族目前約有300多人,但是在這棟大屋子裡面,卻看不到幾個人影,許多房間跟家具,都沒有人使用,走廊裡也看不到來往的人。人都到哪裡去了呢?一代一代的子孫,結婚成家,每個小家庭在工商業發達以後都漸漸搬到外地發展,有的工作,有的讀書。
如果繼續待在鄉下的老家裡,勢必很不方便,而鄉下本身也漸漸有變成都市的趨向,先是在紅磚房子弄根天線什麼的,後來乾脆整棟老古董把它搬走算了。這是台北市的臨安派古屋,工商時代的一技絕招就是把它拆遷到別處去,事實上老房子放在都市裡,也是不古不今,不倫不類,就像一棵樹讓一個大箱子蓋住一樣,呼吸都成了問題。
秀水鄉陳宅仍然在鄉野農田中自我獨立,現在還沒有高樓大廈做它的鄰居,這點幸運倒似乎只有小孩子享受到。你看,這棟老房子不也是兒童寄託他們想像力的一座古堡嗎?陳宅雖然沒有被拆除及遷建,但也沒有保存的很完好。如今在這裡只住了十多個人,那麼少的人也不容易照顧那麼大的房子,許多東西現在用不上就任其腐朽了,尤其是空著許多房間,只拿它來堆東西,一個不小心還可能引起火災。
難得遇上重要的節日,有一些族人便會從外地回來,祭拜一番,老屋中頓時有了生氣。親人聚集一堂,總要說起從前的事情,老人家說到往日掌故,兒孫小輩卻聽不懂,這些事離他們太遠太遠了。緬懷先祖之餘,不免要問問這棟老房子的近況,也表達一番晚輩對老人家的孝心與關懷,這種親人團聚的時刻,的確不容易,連小孩子平時很少跨門檻,遇到這種老式圓門,倒有點力不從心了。
在從前中國房子是安靜悠閒生活的最好場所,中國人在起居之間,到處可以享受自然優美的環境,日子要過得多安祥就有多安祥。農業社會清閒祥和的生活方式,實在離我們愈來愈遠了。從外觀看來,中國房子都是由單個的獨立建築物,集合成一個大建築群,這樣看起來,顯得層層推展,而又個個獨立,變化無窮,這種左右均衡對稱的配置,其實是淵源於社會組織、生活習俗和宗教信仰而產生的,例如在最正中、最高的建築物,必定是最尊貴的。而廚房、廁所通常不建在主要屋舍之中,使它不至於破壞統一的原則。我們可以說,傳統中國房子就像一棵樹,台基是它的根,柱樑是支幹,而屋頂就是茂密開展的樹葉,今天我們住的樓房,就像一個個方形的箱子,我們難道不能參考中國傳統的建築嗎?
這個問題事實上也在陳氏家族裡被討論過,每次族人相聚,都或多或少的要提到這棟老房子的前途,其中最堅持要保存的人,是陳家一個學建築的年輕人,他想整修這棟老房子,使它成為一所建築文物館。這所建築文物館要對外展示的就是老房子本身,因為這是最好的模型,也是最大的。每個族人也提出自己的看法,只是古屋的處理並不是三言兩語就能決定的。陳宅是傳統的名宅,若以今日的觀點來看,可以說已經不適合現代人的生活方式,但是它要做成一所文物館,倒是可以讓更多的有心人,來研究中國傳統方屋的長處與短處。中國人多年來,一直不能找到真正最適合現代的住屋,所以這個學建築的年輕人,他深知這個住的問題,實在是關乎所有中國人的幸福與進步,否則每個人就算都有住所,卻仍然像是一個流浪漢,整天不得安逸。
祖先的產業,也讓子孫得到多年的予蔭,但是我們面對這棟祖產,發現還是有太多太多的事要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