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阿媽》是1990年代製作的動畫片。在當時,動畫不像現在電腦動畫一般,製作時仍需逐格繪製在透明片上。因此在製作時,便會使用一些技巧來節省繪製時所需的數量及成本。
同一個場景的畫面,可能是由都不太改變的背景(如山、建築物、牆等),加上緩慢移動的中景(如偶爾移動的身體),以及某些快速移動的部位(如說話時的人臉和持續移動的肢體等)。將不同部件繪製在不同的透明片上,再透過疊合的方式,結合成每格影像。
對於一些動態不多的片段,也可以透過低於電影膠卷的錄製/放映格率來製作畫面,例如以每秒12個的頻率來製作畫格。再透過拍攝到電影膠卷上時,讓每個畫格拍2次,以達到以每秒24格的格率放映時,動態就可以維持正常。這樣的方式可以節省一倍繪製動畫的時間與成本。
但在這樣的狀況下,這些畫格上某些部份就會持續出現在電影底片上重覆出現好幾格。這些重覆的部份如果帶有一些缺陷或髒汙,那些缺陷就會一直出現。這種髒汙有個專有名詞為 "Cel dirt",Cel 可能寫成 Cell,都是透明片或賽璐璐片(celluloid)的簡稱。
這種與透明片製作有關的缺陷,會在印製成拷貝變淡或變弱。如果後來再轉成Betacam或VHS等解析度較差的素材時就會再變糊,甚至溶入背景中。但是由於這次製作過程中,使用超過4k的解析對原始底片進行掃描,因此這樣的缺陷被完整的保留下來,反而變得非常明顯。
根據最嚴格的修復倫理,這種製作過程中就存在的缺陷是不需要被移除的。但是,當製作成拷貝和後續的其他放映素材時,這種缺陷會變弱,對於觀眾而言可能就不太容易注意到。因此如果留下來,又與當時觀眾的觀看經驗有衝突。因此,這會是一個在選擇修復素材時很特別的例子,當使用原始底片進行高解析度,可能會需要比使用保存良好的拷貝多出更多的工作。
關於要不要修復「Cel dirt」這個問題,其實我們的修復人員很快的達成共識。與其他四、五十年前的經典電影不同,因為這部片也是大部份修復同仁小時候的共同記憶。身為當時的觀影者之一,在回憶這部影片時,並沒有伴隨著這樣的記憶,因此將這種缺陷消除後,比較符合觀影者的歷史體驗。因此便選擇盡可能地將這個缺陷清除。而這個選擇,便讓這部片的修復工作難度瞬間提升了一個等級。
一般電影修復的工作,主要處理的對象是因為膠卷老化或在其生命周期中所增加的缺陷。例如額外增加的髒汙,或使用不當所新增的刮痕等。這些缺陷的一個特徵是,它們在時間上是不連續的。電影膠卷上面的畫面雖然是一格一格獨立存在,但前後相鄰的影格中其實有連續性。畫面中的部件會隨著動態,在畫格間逐漸移動。但是如果是在膠片上增加了一些老化痕跡或沾黏了一顆灰塵。這些缺陷在受汙染的畫格的前後畫格並不會有相對應的改變。因此在軟體進行自動判斷時,會比較前後畫格,發現在一連串畫格中有突然出現的物件,就會猜測這樣的物件可能是老化或後來增加的缺陷。有時候這樣判斷可能會造成快速移動的物體被誤判,例如雨滴或火花,因此修復人員會再透過參數設定來降低誤判機率。
但是當動畫片中,某片做為背景的賽路路片上出現灰塵時,這個灰塵會在相同位置一直出現,甚至可能比同個場景的"雨滴"還要具有連續性,因此修復軟體會將這些缺陷判定為畫面的一部份,而不進行修復。如果要調整到讓這些「Cel dirt」可以被偵測到,整個鏡頭的雨滴可能都會被刪除。於是修復人員就要選擇,是讓自動修復將「Cel dirt」和"雨滴”一起消除,再一顆一顆地將”雨滴”還原回來。還是要對這些"Cel dirt",逐一用手動方式去將他們去除。
在修復的過程中,我們也曾詢問修復軟體的開發商,是否有更佳的解決方案。開發商也確實給了一些參數上的建議。但是因為這樣的缺陷的變化終究還是超出電腦程式的判定範圍,最終逐格檢查與人工修復的過程還是讓我們對於動畫修復,有了很深刻的經驗。
另外在調光方面,由於這部片是人為上色的動畫片,與一般電影有人臉的膚色、天空的藍色,以及各種自然界會出現的顏色不同。即便是經驗豐富的調光師,在處理人為所產生的顏色時,也必需非常小心。這種"糖果色"在調光的時候,太少可能顯得不足,太多可能讓觀眾覺得不舒服。所幸這部片在很早的時候就有專業帶與DVD,這些素材能保存不錯的色彩資訊,因此在調光時有相對好的參考資訊。在修復後期,也請當時執導的王小棣老師來進行指導,確保了我們在調光時,能回復原始的標準。
台灣電影從1992 年的《少年吔,安啦!》開始使用杜比聲系統,而《魔法阿媽》在製作的時候,聲音降噪技術已經從 Dolby A 發展到 Dolby SR。在這樣的技術背景下,電影聲音會在製作最後混音時被做成左、中、右、環繞聲,四個聲軌,再透過 Dolby 系統降噪後寫入光學聲軌。這樣的聲音處理相較於早期的單聲軌素材當然要複雜得多。
在剛開始修復這部片時,曾經試圖透過擷取較不易受老化影響的DVD聲音來進行。只可惜透過這樣方式所取得的聲音品質並不盡理想。最後還是選擇由聲音底片的光學聲軌所轉出來的聲音做為修復素材。在找尋聲音素材時,也詢問了當時製作魔法阿媽的偉憶工作室,抱著一絲希望,看看他們是否仍保留當時混音的成品。詢問後,雖然他們也沒有留存20年前的作品,但是對於我們由光學聲軌所取得的素材也感到滿意,也表達願意一同參與這個案子的修復。因此在中心將這部片的聲音數位化後,後續便交由偉憶工作室來進行聲音的修復。
魔法阿媽是電影中心第一部動畫片的修復案例。因為實際經手了這樣的類型,才有機會發現動畫片與直接透過攝影機拍攝的電影片有很多不同之處。也一如往常的修復案例,透過與原創團隊的合作,甚至讓電影原創團隊在這次修復工作中,佔有重要的角色,也確保了每次修復成果都能忠實地回復作品原本的樣子。這一向是本中心執行經典電影修復一貫的核心標準。
延伸資訊:
關於魔法阿媽的影像修復報告(2021/12/03連結有效)
https://tinyurl.com/2p9bvrfx
關於Cel Dirt,可見這個youtube 影片(2021/12/03連結有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8K2SG2arV0
關於動畫片的修復爭議,可見下列對迪士尼在處理《仙履奇緣》 (Cinderella, 1950) 數位修復時所遇到的討論(2021/12/03連結有效)
http://mfoxweb-001-site22.mysitepanel.net/viewtopic.php?t=72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