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春一遊Hengchun Tour
恆春一遊  Hengchun Tour
年代:1975
導演:黃春明
片長:24分45秒|出品國:台灣/國和傳播公司
1975/12/02(電視首次播映,中國電視週刊)|1981/03/30(重播)

攝影:邱文祺|剪接:林杏芬|音效:林洫港|旁白:李季準|編劇:黃春明|

原始規格:16拷貝/彩色
作品語言:國語
【影片旁白】
很多到過恆春半島觀光的人,過後遇到恆春人總是會勾起愉快的回憶,讚美恆春,恆春人卻往往表示不以為然,當然,外地人在短暫的時間裡,抱著輕鬆的心情去玩玩看看,這跟土生土長的恆春的人,長時間面對求生存的問題是截然不同的。難怪,他們一時的看法會不一樣,不過當恆春人如數家珍的談到他們自己的風光文物,一一的把鵝鑾鼻啦、燈塔啦、墾丁公園啦、貓鼻頭啦、佳洛水啦、古廟古城啦等等搬出來的時候,從他們的眉宇之間也可以看出他們一直以恆春人為榮的。

車子從楓港南下進去恆春半島西岸,到鵝鑾鼻的4、50公里路程,沿途的風景跟名勝就夠導遊小姐忙著說東說西,說個不停。據說導遊小姐一到鵝鑾鼻下車,第一件事就是喝水。

愈往南端的西海岸珊瑚礁愈多,規模大的形成整個山頭,小的獨立海中變成奇形怪狀的奇石,其中最著名的有貓鼻頭、船帆石、青蛙石等等,這些都是珊瑚礁石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下的傑作,並且這些奇岩怪石的傳奇,還一代一代的活在恆春人的口中呢。

有一顆形狀很像青蛙的,所以叫作青蛙石,但是它有好幾樣身份,在恆春老一輩人家的口中,它是一隻口含珍珠法寶,能吐火焰的蛤蟆精,可是在玩笑人家口中,它卻是一隻被情侶所拋棄的「美國水雞」(台語)。

埔里的香蕉灣捕鯨場附近的一顆巨石,大概以前乘坐帆船來恆春開墾的人,看了它的模樣像船帆,所以就叫作船帆石吧。但是現在的年輕人再也看不到移民時期的中國帆船了,怎麼想也跟原來的名字連不起來。有一陣子尼克森當美國總統,他的照片經常在電視出現,尼克森臉部最主要的特徵就是他的長鼻子,於是年輕的一代對船帆石有了新的發現,他們說那就是尼克森頭。這個新命名並沒人贊成,也沒人反對,但是不知何時尼克森頭這個新名稱就開始被沿用下來了。還好海水始終淹不到他的鼻孔,所以也就安然無恙。

從鵝鑾鼻向西北方望過去,半島末端矗立著巨大各種各樣的岩石,其中形狀很像是一隻面向台灣海峽的黑貓,同時也因為這顆貓形的巨石,跟它的位置關係,這個地方的魚也就叫作貓鼻頭。

在台灣地圖最南端,有兩處像魚的尾巴突出來的地形,右邊的一端靠太平洋的就是鵝鑾鼻頭,另外一端靠台灣海峽的就是貓鼻頭。這帶海岸都是珊瑚礁,高的地方形成了懸崖絕壁跟台地,低的地方有奇奇怪怪的珊瑚礁洞,是遊賞風景,視野極廣的地方。目前政府正有計畫的準備,把此地開闢成觀光遊樂區,不過在還沒有真正列入一個觀光地區之前,已經吸引了不知多少的遊客來過貓鼻頭了。

墾丁公園是有心到恆春來旅行的遊客,在行程上必定安排的一個地方,車子穿過這個大門,迎著山坡上行3公里,就可以到達墾丁公園。同時,在這3公里的上坡途中,可以俯覽湛藍平靜的海水,又可以欣賞牧野上的牛群跟飛鳥。

墾丁公園是以天然林木、熱帶植物跟形狀怪異的珊瑚礁而聞名,遊客來到此地,放眼望去,從任何角度映入眼裡的,盡是令人驚奇的風景跟奇花異木。如果有人抱著除了來玩,並且還想認識一些植物的話,墾丁公園絕對是一所第一流的自然教室,問題是遊客本身願不願意當一個用功的好學生罷了。

在台灣長大的人對茄苳樹並不陌生,但是像這棵茄苳神木可能還是第一次開了眼界。它已經有好幾百年的樹齡,十多公尺的幹圍,軀幹竟是透空,還可以從它的肚子裡面望到天空。

公園裡除了大自然的環境,也有極需要人工細心栽培的奇花異草。

這是一棵銀葉樹,它的根部自然成為板狀,像樹牆一道一道的在地面上呈幅射狀的生開,好多稱奇的遊客喜歡坐在板根上留影。

墾丁公園的規模相當大,就算是走馬看花,遊覽全境,騎馬也要兩個半小時,這些樹木雖然不能夠稱為我們的同胞,但是它們卻跟我們一樣生根在這塊土地上。

當您正陶醉在自然美景的時候,突然望見這些警世標語,是不是覺得很煞風景?多少年來,難道遊客一點都沒進步嗎?

從這裡下去就是130多公尺的仙洞,這是全省最長的珊瑚礁洞。對不起,當您從另一端鑽出洞口,面對的仍然是墾丁公園,而不是桃花源。這種由巨大的岩石跟老榕樹在一塊的地方,看起來頗有原始的靈氣,真像武俠小說裡面修心練武的地方。沒錯,國內有好幾部武打片的外景戲,就是在這種叫作垂榕谷的地方完成的。

這一片天然林木叫作「迷宮林」,根據公園裡的管理員說,很多人來到這裡一疏忽就迷失在林子裡,像是走入迷宮而心慌得團團轉。

在公園裡還有兩個相鄰不遠的奇景,一個叫「一線天」一個叫「第一峽」,這也都是珊瑚礁岩斷裂開來的峽縫跟峽道,遊客走入裡面,仰頭看天,天成一線。

當遊客上了觀海樓,或是雨傘亭,望下遙望,才知道整個墾丁公園的絕大部分,都被這些蒼翠的林木綠蔭籠罩,而這片綠蔭也成了最大的蔭蓬華蓋了。

兩、三個小時在公園裡參觀,走出來的時候肚子餓了,口也渴了,公園外也正好有一、二十家的攤位,準備著各種食物飲料恭候著,但是先不要急,先問清楚價錢再做決定。這樣做並不叫人顯得你小氣,不然事後為了小吃一頓,發生買賣糾紛,不是兩邊都傷感情嗎?而遊客本身不是更多了一層掃興嗎?

凡是到墾丁公園的遊客,都一定會順道經過牧場,然而遊客們所看到的,只不過是台灣畜產試驗所恆春分所擁有的1千2百公頃的牧場的一小部分而已。實際上這片牧場,東到太平洋,西到台灣海峽,南到巴士海峽,北到小尖山呢。

恆春畜產試驗分所最主要的工作是牛隻的育種跟推廣,這裡養育了世界各國各種優秀品種的牛隻跟羊,但是以牛為主。

目前恆春牧場的主角是聖達牛、白面牛跟安格斯牛,當然還有很多配角的其他牛跟羊。根據報告,如果牛隻能夠在恆春這個地區適應的話,然後推廣到台灣的其他地方也就不成問題了。因為恆春地區的天候,從10月到翌年的4月是旱季,也是落山風的時候,5月到9月是雨季,牛隻能夠在這種不很理想的環境之下成長,也一定會在較好的地方成長的。本地的老百姓也有同樣的經驗跟看法,他們認為恆春的水牛也比其他地方的水牛更能夠吃苦,甚至於對人也有同樣的看法,而為恆春人感到驕傲。

提到恆春畜產試驗分所的牧場,就不能不提一提墾丁這個地名。在恆春地區有許多有趣而又有歷史跟啟發性的地名,墾丁就是其中的一個。如果沒有墾丁這個地名的由來,今天也就很難會有眼前的這片牧場了。據說一百多年前,恆春半島大部分肥沃的土地都被開墾,後到的人只好去開墾剩餘的貧瘠荒地,那時開墾的青年壯丁都集在一起搭寮群聚,因此當時就叫這個地方墾丁寮,也就是今天的墾丁。當時他們辛辛苦苦,用血汗開墾出來的一片土地,在光緒30年竟然被日本人強加徵收,占用為日本人的牧場了。

當遊客由北來到南台灣的時候,鵝鑾鼻的燈塔就在南端親切的招手,如果是第一次看到鵝鑾鼻燈塔的人,在那剎那之間,心裡會怦然的激動起來,大概是自己已經來到台灣的最南端吧,那種感覺總是很奇妙的。

台灣的中央山脈像一隻匍匐著的恐龍,它的背脊延伸到恆春半島已經是尾部。那最南端的就是鵝鑾鼻,這裡正是太平洋跟巴士海峽的分界,鵝鑾鼻燈塔就矗立在這分界點上。鵝鑾鼻附近的海面,有很多的黑礁,過去往來於巴士海峽的船隻常常觸礁遇難。遠在清朝同治年間,美國跟日本的船隻都曾經在附近出事過,後來美國跟英國為了保護航行安全,才向滿清政府交涉要興建燈塔。光緒8年3月間,鵝鑾鼻燈塔以中國沿海第一座燈塔的姿態大放光明,隨後經過中日甲午之戰跟二次大戰盟機的轟炸,燈塔都被徹底的破壞過,光復以後,民國39年重新修建,鵝鑾鼻燈塔就一直矗立在南台灣的尖端,在狂風暴雨跟黑暗中指示給往來的船隻一個正確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