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風光
大溪風光  
年代:1975
1975/10/26(電視首次播映)|

作品語言:國語|
原品規格:16mm反正/彩色|
片長:24分17秒|
出品:台灣/國禾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監製:國聯工業公司|
策劃製作:國和傳播公司|
【影片旁白】
環著山,繞著水,好一片青地天地,這就是天生麗質的大溪。大溪在桃園縣南方,距離桃園市大約15公里,是一片平坦的台地。在1百多年以前,是大漢溪上唯一的大碼頭,後來因為溪水日漸淤淺,對外交通由公路取代了河川。西邊的大慶洞門,是為了環鎮公路的修築而開鑿的大溪西門戶,當你由桃園進入大溪的時候,一定要經過這座古意盎然的山洞,在山洞的一頭是復古的長橋,另一頭就是古著的大溪鎮,你會以為到了新的世外桃源,不錯,今天的大溪不僅具有歷史的價值,更是現代人旅遊的好去處。台灣開發之初,既無鐵路又無公路,淡水河是台灣北部唯一的動脈。淡水河由淡水順流而上,經過八里、萬華、新莊、三峽,到達大溪。大溪是上游最內陸的碼頭,附近桃園、中壢、新竹的貨物客旅出入都必須經由這裡,所以造成了大溪第一度的繁華。

川寓這棟房子到今天已經有百多年的歷史了。別看它斑剝老舊,在當時外來的旅客都是經由這裡下船,進入大溪,收購各種山產,或者是帶了從外地購買的貨物,從這裡轉入新竹山區。川寓雖然經歷了無數的晨夕風雨、依然屹立溪畔,成了大溪的一個歷史記號。大溪附近滿山都是野生的樟樹,當時煉製樟腦,行銷國外,大發利市,遺憾的是沒有繼續改良製造,到今天已經完全沒落了。我們搜尋了很久,才找到一間鋁片搭成的小工寮,也是大溪現在唯一的樟腦製造廠,面對此景,不禁有滄海桑田的無限感慨。

光緒12年,台灣巡撫劉銘傳親自到大溪視察,著眼開發山地,安撫山胞,廣召墾戶,獎勵製造樟腦,採伐無盡藏的木材和山產,運銷國內外,因此才奠定了大溪開發的基礎。但是在這段艱鉅墾荒的過程中,卻發生了許多令人難以忘懷的故事。

大溪原來叫「大嵙崁」,是一個高山族同胞盤據的地方,沒有漢人的足跡。最早在180多年以前,兩位福建漳州人,謝秀川、賴基郎得到山胞酋長的同意,首先到大溪墾殖荒地,開闢良田,採集山中的竹木林產。後來漢人接踵而至,在大溪提煉樟腦,種植茶樹,歷經了千辛萬苦,尤其是當時高山同胞常常為了用人頭祭拜他們的祖先,動不動就出草,獵取漢人的首級,所以風吹草動,甚至於在睡夢中都會提心吊膽,平時上山工作的男人,或者是採茶的姑娘,為了安全起見,都必須派義勇隊提鎗護衛。他們那種興建家園的辛酸,維護產業的艱苦,又哪裡是我們後人所能體會得到的。

大溪不僅資源豐盛,當地的文風也很興盛,在清朝的時候出了很多秀才舉人,你看到的這座古老的房子,就是當年舉人的宅第。日據時代,當日本人刻意的腐化我們的民族意識的時候,大溪仍然設立了許多詩社,研讀漢文古書,作為當地人精神的支柱。

房屋店舖,櫛次鱗比的街道上,處處可以看到老式的建築,彷彿一閉上眼就能想像百年以前林立的酒館茶樓,做買賣的人在吃吃喝喝,談談笑笑之中,完成一筆一筆賺錢的交易。同治4年,英國人從福建方面買來大批的茶樹,在北部地區到處宣傳種茶有厚利可圖,使得大溪的茶業生產年年增加。英國人、西班牙人、海外僑商紛紛在這裡設立了分店,收購樟腦、茶葉、青樹子,這就是大溪街上黃金時代的描述。

嘉慶年間,本省望族林本源從新莊遷到大溪,建立了一座很堅固的石城,來防禦泉州人的襲擊,因為林本源本來是福建漳州人,而當時常常發生漳泉械鬥,加以當地又有番人出草侵襲,當地的居民常常以這座石城作為避難之地。光復以後,林本源把這座占地四甲的石城獻給大溪縣政府,用來建立學校,開闢公共運動場,使成千上萬的學子蒙受他的福澤。這座運動場上的石碑,就是記載他的發跡和縣地興學的經過。

今天雖然河川的淤淺和鐵路的修建,使得大溪失去了往日的地位,但是它並沒有沒落。新生的一代,秉承著祖先的勤奮樸拙,孜孜不倦的再創更多的成功。大溪烏豆干的美名是到此一遊的遊客們傳出來的,吃過的人都覺得別有一番滋味。在60年以前,有個名叫黃大目的人,帶著妻兒移居到大溪,最初是務農為生,後來因為孩子長大,開銷日多,田裡的收成和黃大目所賺的錢不夠養家活口的。他的妻子黃日香靈機一動,就做豆干賣給街坊鄰居,賺點小錢,貼補家用。後來,她仔細的研究發展,開始利用當時日本人配給大溪地區的紅糖,熬成汁來滷豆干,沒想到時來運轉,居然做出名來了。黃大目的後人仍然在做烏豆干,並且聲勢浩大,遠近知名。大溪鎮上另外有無數的烏豆干店,他們是同行,也是最和睦的同行。站在有利共享的立場,和和氣氣的,以最好的品質爭取顧客。這種精神何嘗不是大溪民性的特徵。

新朝陽木器行、老朝陽木器店、朝陽木器店,大溪四圍有山,天候特殊,盛產木材,所以木材製作業特別發達,世代相傳的神桌和太師椅雕刻是技術和藝術表現的極致,別小看了這塊不出色的門面,門裡師父的手藝可是全省數一數二的。大溪人最可貴的,是在守成中仍然不斷的求進步,游禮海夫婦正是最佳的代表,幾年以前游禮海接管岳父的一家小家具雕刻行,憑著青年人的幹勁,打破傳統,設計新式圖案,進口各種名貴的木材,改善工廠設備,做出各式高級的家具,行銷世界各國。游禮海一個人身兼數職,把全部的心力都放在木器製作上,他的觀念很新,寧可廠房樸實,卻不讓陳列室有絲毫的簡陋。他的工作信念是只要精益求精,木器生意前途樂觀。游禮海的精神,是大溪年輕一代的精神,他的成功是大溪年輕一代奮鬥的楷模,這也是大溪永不衰老沒落的保證。

在方圓12多平方公里的大溪,雖然是一片平坦的台地,卻有不少優美寧靜、妙趣天成的景色。大漢溪中有一座小山,遠看好像蓮花出水,所以就叫「蓮座山」。相傳古時候有一位高僧,曾經在這座山上講經,精誠所至,連河流對岸的頑石都點頭稱是。嘉慶6年,在峰頂建立寺廟,香火很盛,要爬90級石階才到山門,山上的匾題的是「空谷傳聲」,當你拾級而上,聽見嘹亮的鐘聲,真可以使你俗慮盡消。大溪最古老的齋明禪寺,旁邊有一座靈塔,每到黃昏時候,靈塔幻影變化萬千,使人頓悟生死色空。

晨昏閒來無事,靜靜的坐在大漢溪邊,聆聽溪水的流聲,何嘗不是人生一樂。除了聽濤之外,大漢溪也是垂釣的好地方,溪中本來盛產香魚,現在已經絕跡了,當閒暇假日在溪邊石几上一竿在手,真足以釣盡千古憂愁。公園前面,峭壁之下,滿溪立水,一條橫臥,原來是吊橋,現在改為水泥橋,是交通要道,也是大溪美景之一。

石門的雨下得這麼密,密得好像在織一匹緞子,穿雨而過的遊客車輛,好像織布機上的梭子,真是一種特別的風光。石門水庫是遠東第一高水霸,除了風景優美,更具有灌溉、防洪、發電多重的功效。

中正公園佔地4千多坪,是台灣12勝景之一,它懸在斷崖之上,在大溪的西邊,接連著街道,園中花木扶疏,而且建有樓閣平台,到了大溪的遊客一定不會錯過這個好地方。小坐石凳,涼風息息,靠在欄邊,溪水潺潺,都足以解憂。在晴天固然遊人如織,雨天更是別有一番風味,對對情侶蕩漾其中,走在的公園不僅有花草之盛,更充滿了浪漫的情調。

雖然因為交通路線的遷移,使得大溪不再是重要碼頭,雖然往日搶手的樟腦業,只剩下一個草寮,第一度的繁華已經褪色;雖然大溪不改過去30年前的風貌,洋溢著鄉土氣息,但是這個小鎮仍然不斷的適應現代的生活,籌劃未來的發展,使人能變清新,隨古由新。刻苦勤儉的大溪人,是典型的中國人,在默默中、保守中力求進步,期望著光彩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