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的祖師廟-東方藝術之宮
三峽的祖師廟-東方藝術之宮  
年代:1970
1975/11/04(電視首次播映)|

作品語言:國語|
原品規格:16mm反正/彩色|
片長:25分22秒|
出品:台灣/國禾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策畫製作:國和傳播公司|
監製:國聯工業公司|
企劃:國和傳播公司|
資料:童逸修、廖一久|
進行:吳健行|
顧問:邱佑勳|
旁白:李季準|
音樂:袁光明|
音效:林洫港|
【影片旁白】
這是到了什麼地方?是大陸的小鎮市,還是拍電影的外景場?其實都不是。這裡是距離台北只有25公里的三峽鎮。在一片新興建築物之中,能保有故國街道風光的小城鎮,在本省已經不多見了。三峽的這條老街,確實是許多電影中,理想的外景場,因為,它很夠中國味。我們現在不是來欣賞大陸風光,更不是來拍電影,吸引我們來的是,這條老街的旁邊的一座具有「藝術宮殿」之稱的祖師廟。

本省的廟宇很多,叫作祖師廟的也不少,為什麼只介紹這座三峽鎮的祖師廟呢?我們是有特別的理由,首先,我們要知道,這位被人信奉的祖師爺是誰。他是南宋時代,在閩粵一帶領導百姓,從事反抗異族的民族英雄——陳昭應。當年,陳英雄南征北戰,屢建奇功,後人以他為信仰中心,就在清朝乾隆32年,在三峽鎮建廟紀念他。台灣淪陷了,各地義民仗著陳昭應的民族精神,並且以那座廟作為抗日的大本營,消滅日軍1千多人於三峽一帶。不久,日軍增兵,一怒之下,燒毀了那座祖師廟。

廟雖然毀了,但是祖師爺的精神卻深深的留在人們的心裡,於是本省光復以後,地方人士發起重建祖師廟,並且公推藝術家李梅樹教授,領導設計。李教授毅然肩負起這項重責大任,就從民國三36年起,領導了一群沒沒無聞的藝術家,開始重建工作。

重建的重點,不僅僅為了光大祖師爺的精神,更要以這座廟,作為代表中華藝術的精華。重建到現在,已經度過了27個歲月,還沒有全部完成。如果說它是與眾不同,或是史無前例,也絕不過分。

中國廟宇幾千年以來,除了房屋本身的結構方法,保有東方建築的獨立系統之外,對於廟宇本身的規格、樑柱、斗拱、彩畫等等,雖然有不斷的改進,但是基本的原則卻是一脈相承,循序演進。唐宋時代多以木造廟宇,表現出簡樸、雄偉的風格,但是到明清以後,就走向細膩、繁雜和表現華麗。不論是什麼形式,都足以表現出中國廟宇的莊嚴和肅穆。至於廟宇內部的裝飾,也都遵循著時代的演變,分純色和彩色兩大類別。

現在,讓我們先看看三峽祖師廟的廟頂,這些是正脊和垂脊上的角花和飛龍,這種五顏六色,閃閃發光的廟頂圖案,是中國廟宇建築中的一大特色。台灣省的廟宇,無疑地屬於中國南方建築,但是它更富有閩粵一帶的地方色彩。這座廟頂也不例外,它並不是全用琉璃建造的,而採用許多不同顏色的瓷瓦,其中更有鑲嵌雕花用的瓷瓦,據說是地方仕女們自動奉獻的化妝面霜的瓷瓶。

廟的大門共分3扇,並且有6隻石雕的龍鳳柱左右並列,氣勢十分雄偉。正門一對石獅子盤踞兩側,廟門從屋簷以下全部用石塊砌合而成,堅固而有力。石牆無論從頂端到脊角,或是從正面到側面,只要有空隙的地方,都以精緻而細膩的手工,雕刻出各種不同的人物或動物的形體,表達的內容,都出自不同的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例如《七俠五義》、《封神榜》、《八仙過海》、《二十四孝》、《十八羅漢》和《三國演義》等等,這和一般廟宇的泥牆木柱相比,自然完全不同。最難能可貴的是,這些石雕手藝,並不是出自一班名流藝術家,而全是由幾位名不見經傳的老師傅,他們以最大的熱忱,憑著畢生的經驗和記憶,一分一寸,細雕慢磨刻成的。

現在讓我們看看他們刻製的情況。所有雕刻藝術中,恐怕要算石工最艱難,因為石頭的硬度、體積和重量都不容易操作。一不小心,敲打的花紋就會破裂,像這種根據粗繪的線條打孔,無論寬度和深度都得恰到好處。粗孔鑿成,石柱所需要的圖案、紋路,已經顯示出來,這位師父就憑他的眼睛和一雙手,透過堅硬的鐵錐,敲打出各種不同的形體,無論是龍鳳,是飛禽,是人物,或是花卉,在他慢條斯理,一錘一擊的敲打之下,都會栩栩如生,活躍在石柱上。最後,再由這位老師傅利用電動起子,把雕好的形體輕輕磨搓,使它變得細膩而又光滑。這幾位老師傅都是在建廟之初,由李教授在本省各地,以高薪延聘來的,他們年輕時候就背井離鄉,遠別家人,來到三峽鎮,把大半生的青春,埋頭焚身在這間石雕房裡。有人叫他們石工,也有人叫他們石匠,無論是工是匠,以他們為建廟所付出的耐心、毅力、光陰和傑出的經驗,可以稱之為土生土長的藝術家。

廊腰縵迴,簷牙高啄,看起來確實宏偉美觀,可是你知道嗎?像這樣一支石柱的製作,大約要4個月到6個月,這座廟全部完工的時候需要72支石柱,難怪這座祖師爺廟要耗時幾十年了。

長福巖是廟的別名,這副以長福二字所撰的柱聯,是用花崗石精刻而成的,廟裡其他的柱聯,也全部用雕刻,而不是書寫的。浮雕藝術用在中國廟宇裡,雖然經常出現,但是像這種脫胎於西方藝術的形式,點綴在東方寺院中倒不多見。據李教授表示,這些藝術品所表現的色彩、性格和精神是純粹的東方格調,和全廟的建築情趣並沒有什麼不合,所以在前殿左右石壁上排列的八幅巨型浮雕,很引人注目,表現的內容是以我國固有文化「四維八德」為主題。

這座廟除了石工雕刻別緻以外,木工雕塑也很引人入勝。在這間簡陋的木工室裡,一群年輕的技工,正在李教授長期和耐心的指導之下,雕塑作品。他們年紀雖輕,手藝卻不差,只要經過半年多的學習、磨練,也正式成為工匠了。普通的廟宇,廟簷下的橫樑或廟頂,並不過份講究,只需要刷一層油漆,或畫點圖案就算完成。但是這座祖師廟要真正達到雕梁畫棟的藝術境界,所以無論斗拱、橫樑、吊燈或是角花,都透過了細膩的刀鋒,把木雕藝術充分發揮無疑。雕刻的內容仍舊是龍鳳、飛禽、歷史故事和民間傳奇。

木雕看起來比石雕容易,實際上也不盡然,沒有耐力、毅力和技巧,依然不能完成。從平面的木塊上刻出輪廓並不難,但是木塊中間,許多雕空的人物、動物的形體,就全憑這群年輕技工們的手藝了。雕好的花匾先上一道油漆,再貼上金箔,這樣一片小金箔,在金價沒上漲以前,是2毛5分錢,時價多少還不知道,整個廟裡所消耗的金箔費用,估計已經超過了60多萬元。看看這宏偉的建築,細膩的雕刻裝飾,的確稱得上琳琅滿目、金碧輝煌。

因為受到地形的侷限,廟的面積略感窄小一點,但是這並不會影響廟宇本身的藝術價值和成就。只要你站在天井裡,四周放眼一看,每一寸面積、每一塊牆柱,都是精心設計製作的藝術品。身在這樣的環境裡,除了會使你覺得它莊嚴、神聖和偉大之外,更會感到清新、奇妙而又興奮。有人稱它是富麗堂皇的「東方藝術之宮」,的確可以當之無愧。

大殿的正中央,端坐著這位深受民間敬仰的祖師爺,他當年領導民眾,反抗異族的俠義精神,不禁流傳萬世,在今天更具有時代意義和價值。本省祖師廟,並非僅此一家,有的廟曾經傳說,他們的祖師爺會顯靈,例如說,當祖師爺生氣的時候,鼻子會動。三峽的祖師爺並不強調這種傳說,但是有件事實,卻使當地人永難忘記。在日本侵占台灣期間,強迫本省民佚徵民,海外服役的事經常發生,但是能全部安全返鄉的只有三峽鎮,這會不會是神蹟呢?

廟裡所有的佛像,也是由李教授的得意門徒們,運用現代雕塑的技巧和原理塑造的。這些佛像是先用泥土做成胚型,再套成塑膠的模型。最後運用模型翻銅,製成一座銅佛像。這種銅像既堅固又持久,它本身的價值和一般泥塑木雕的成品完全是兩樣。重建的三峽祖師廟,到今天已經27年,還沒有完工,但是耗費的資金,已經達到1800多萬元。27年是個漫長的歲月,這中間的辛酸經歷,可以想像得到,但是我們從已經完成的部分觀察,這座廟確實能令你張舌瞪目、流連忘返。它不僅結合了木雕、石雕、塑雕、浮雕等美術的精華,更難得的是廟中的一石一柱,一獅一書的神韻,都是一些不計名利、土生土長的藝術家,經年累月的心血結晶。

當年揚威沙場的陳昭應英雄,絕不會想到千百年後,他會被敬奉在這座藝術寶殿裡,我們也祈禱祖師爺顯顯靈,讓這座藝術之宮和它的精神一樣的永垂不朽吧。